風電區塊首階選商最快本週出爐

區塊開發選商風場整理

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選商結果最快本週出爐,預計選出2026至2027年共3GW裝置容量,決定6風場獲配開發權,預估兩年國產化可創造2,614億元產值,帶動鋼鐵、電機、複合材料、電纜、海事工程等商機大爆發。

惟諷刺的是,開發商害怕公佈成績時成爲前三名,因爲前三名要求併網期程最早,搭配國產化要求,恐怕很難如期達成併網任務,屆時輒動要被經濟部懲罰。

三階區塊第一期選商作業9月截至收件,經過「履約能力審查」及「競比作業」2階段審查,評比開發商的技術能力、財務能力及產業關聯方案3大項目,審視開發商的履約能力,通過審查者纔可參與價格競標,依投標價格高低決定獲選業者,並分配風場併網年度及容量,選商結果最快本週對外公佈。

依遞件狀況,CIP、風睿能源SRE(原上緯新能源)、天豐新能源(原達德能源)、臺亞、Corio、北陸等6組開發團隊,遞出11個風場申請案,讓今年選商出現「同額錄取」結果,每家業者獲配容量應爲500MW。

至於最終出價,電業自由化之後開放綠電交易,開發商會選擇與綠電需求企業簽訂購售電合約(CPPA),躉購價格成爲有餘電時,躉售給臺電參考。這次以「價低者、國產化高者」排序得標,讓投標金額從每度0元起,上限每度不逾2.49元之間出價,但因開發商遞件時不知同額競標,預估以0~1元之間出價機率高,也不乏0元競標者。值得注意的是,經濟部訂定行政契約產業關聯罰則引起爭議,工業局提出查覈時間、產業關聯性時間內延遲未達標的懲罰性條款等,讓開發商叫苦連天,抗議執行難度高。

後來經濟部和業者討論後,增加「彈性管理」機制,要求開發商得標後3個月內須繳交檢核點時間表及25項成本佔總開發成本實際比重表,並新增彈性裁罰,過程先採記帳方式,中間不需繳罰金,最終一次結算裁罰金。

開發商透露,選商結果雖然各家都有機會取得開發資格,但因近期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墊高開發成本,加上產業關聯性本土化內容過於嚴苛、併網時程太短壓縮專案規劃,且又有CPPA(購售電合約)洽籤困難等問題,讓開發商最後有可能選擇放棄洽籤行政契約,避免結果無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