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推娃娃車壓我的腳⋯」大家評評理!精障者親身經歷變藝術展

精神障礙者親身經驗化爲裝置藝術,「婦人娃娃車壓我的腳」邀大衆一起來評評理。(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精神障礙相關疾病長年被社會污名化,長久影響下來,精障者本身可能也會在內心污名自己。一位名叫炎清的精障者表示,有一回在電梯裡被一位婦人推娃娃車壓腳,他認爲婦人是看他「沒結婚沒小孩」又瞧不起精障人士而故意,經過慈芳關懷中心社工引導,重新釐清並面對事件,也把該事件拉到藝術展現場,讓大衆一起「評評理」。

爲了呼應「博物館平權:多元與共融」,故宮今年夏天特別與慈芳關懷中心合作,推出「#有精神—失序人生試驗場」藝術共融特展,邀請4位當代藝術家,還有慈芳的4位精障康復者素人藝術家,展開共同創作計劃。

▲炎清作品傳達,精障者跟普通人一樣也有性需求,「沒結婚沒小孩的孤單焦慮、對性想要又羞恥,有人懂嗎?」(圖/記者林育綾攝)

展區作品名稱,直接以素人藝術家名字來呈現,不會特別註明他們是哪方面的精神疾病,參與的素人藝術家林怡均、蔡宛珊、詹炎清、蘇龍泉等,以各自的生存焦慮透過作品呈現,開啓思辨,包括「沒工作的我有價值嗎?」「是社會步調太快,還是我太慢?」「沒結婚沒小孩的孤單焦慮、對性想要又羞恥,有人懂嗎?」「我什麼都不會,繼續想方法要別人注意我,就是重視我嗎?」

其中詹炎清的一次親身經歷事件,也化爲展場的互動藝術。某天他在電梯裡,被一位從嬰兒公託所走出來的婦人推着娃娃車壓腳,他認爲,婦人明明有看見他,卻故意爲之,一定是對方看他「沒結婚沒小孩」又瞧不起精障人士,因此氣憤地在慈芳提出此事件討論。

▲▼炎清在筆記簿上,手寫敘述親身經歷的「娃娃車壓腳」事件。(圖/記者林育綾攝,點圖可放大)

炎清當時期望,慈芳的社工能幫他向嬰兒公託所反映,但社工佳蓉說「我無法代替你說,但會在旁邊陪你」,便協助他回到現場,在一旁陪同,由炎清自己向公託所主任說明電梯裡發生的經驗,公託所主任向他道歉並表示會注意,當天下午電梯裡出現了公託的公告:「電梯空間小,請家長們搭乘時注意嬰兒車和人的空間,能保持適當距離,謝謝。」

佳蓉表示自己的做法,是接受炎清的經驗和感知,同時發展行動,創造在現實環境中核對的條件,協助炎清將腦袋裡的悶與氣,真的與他人有對話、發生聯繫。

▲▼社工佳蓉在筆記本中說明,如何陪同炎清釐清並面對事件。(圖/記者林育綾攝,點圖可放大)

現場社工蕭靜惠也說明,其實不只是社會污名化精障者,精障者有時也會在內心污名自己,認爲自己被歧視,或是否定自己的能力,會先以「做不到」來推開,而協助他們去展開行動面對,同時也在展場與大衆互動、對話,都是可以增加他們自信的機會,也讓大衆有機會近距離了解他們。

民衆也可以在參觀後,在筆記本寫下自己的迴應。(圖/記者林育綾攝)

▲▼民衆可以發揮創意將「字卡」填空,說出自己的故事版本。(圖/記者林育綾攝)

而這個「娃娃車事件」化爲裝置藝術,在展場里民衆可以發揮創意將「字卡」填空,說出自己的故事版本,現場也有「炎清版」,並且讓觀衆選擇要對事件主角採取什麼行動,可以投入藥罐子「喂他吃藥」,或是在手上「綁布條」,象徵拉他去釐清所發生的事、有機會面對他的想法。而民衆看完以後,也可以在筆記簿寫下自己的迴應。

▲觀衆可以選擇要對事件主角採取什麼行動,可以投入藥罐子「喂他吃藥」,或是在手上「綁布條」象徵拉他去釐清所發生的事。(圖/記者林育綾攝)

「#有精神—失序人生試驗場」藝術共融特展,在7月4日至8月2日於空總檯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展演空間1樓展出,用藝術打造社會議題倡議平臺,開啓跨界多元對話場域

「#有精神—失序人生試驗場」藝術共融特展展期:2020年7月4日至8月2日,週二至週日11:00~18:00。地點:空總檯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圖書館展演空間一樓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平日預約導覽:每週三∕四∕五,歡迎電洽02-8262-1305。假日定時導覽:每週六∕日,14:00、16:00

相關報導

神童長大落榜20年、槌陰囊自殘9次又殺妻!「東方梵谷」徐渭傳有精神病500年後重解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

過期的票券只能丟掉嗎?快來兌換東森幣復活你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