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如何陪伴抑鬱症家人更好地走出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個會讓思考變得很負面、經常自責的疾病,當得了抑鬱症後,很多家屬不知道該怎麼與患者對話及相處,怕一不小心就讓抑鬱症家人想法變得更悲觀。今天,榮新奇教授工作室就和大家來講一下,如何更好地陪伴抑鬱症患者一起走出抑鬱陰影。

對家庭及子女的高度責任感,形成一股看不見的壓力,讓今年60多歲的邱太太在20年前便患上重度抑鬱症,治療後雖然找出了與抑鬱共處的方法,也懂得在負面念頭出現時立即轉移焦點,避免被無助、悲觀、焦慮、想尋死的感受擊倒。

不過,家庭是難以切割的整體,家中成員的情緒會彼此影響,這壓力累積多年後,加上外在新的壓力源,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陪伴者邱先生也陷入抑鬱風暴,也讓邱太太再度發病。

幸好,他們的病雖是因愛而起,最終也因愛而得到療愈。邱太太及邱先生很感謝在長達8個月終日提不起勁,只能躺臥休息,並想自殺中斷痛苦的抑鬱日子裡,小姑、女兒、邱太太母親的陪伴與支持。這些支持讓這對心力交瘁的夫妻,得以擁有一個喘息、反過來被療愈的機會,有力量重新掌握生命的主導權。

邱太太說,只要能踏出家門、走進醫院或心理諮詢室,抑鬱症不怕得不到好的治療,但太多患者就是因爲家中缺乏關鍵的“親情支持”,纔會長年躲在家中,再好的療法都無用武之地。

抑鬱症的就醫、療程考驗到整個家庭的“情感體質”,“只有”家人的鼓勵、認同,才能化解以往“只有神經病纔會去看精神科”的刻板、污名化印象。

從理性的角度看,可能患者本身知道必須去看醫生,但仍有很多遲疑,最關鍵也最不容易做到的是,在漫長的療程中,親友必須持續用溫暖的情感、適當的態度來支持鼓勵患者,他們纔有勇氣向外求助,並學會當負面想法出現時,立即轉移化解,這是抑鬱症患者及家屬一生都要練習的課題。

抑鬱症患者多半有“疏離人羣”的特性,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縮在牀上不想動,有些甚至不洗澡、不洗頭長達兩、三週。如何幫助他們維持基本生活,又不過度叨擾?心理專家、催眠師榮新奇教授提供了以下例子供大家參考,家屬可根據當事人的個性進行輕微調整做法。

一、家屬如何與抑鬱症家人說話?建議不要用命令、脅迫口氣的語氣說話,而應該用建議式、自然的口氣溝通。

1.例如:你“應該”去……,“不然”會……。這種方式會使抑鬱者更排斥,症狀更嚴重。其次,請絕對不要說:“你就是想太多了!”

建議的說法可以是,比如當他不洗澡時,你可以說:“你已經幾天沒洗澡了,會不舒服嗎?要不要……?”當他拒絕就醫或者做心理諮詢時,可以和他這麼溝通:“你的病要吃藥纔會好,我每天都會來陪你一起去,跟我一起去看醫生好嗎?”當他不想外出活動時:“我想減肥,你陪我出去走走好嗎?”當他不想吃飯時:“晚餐時間到了,我準備好晚餐了,要不要吃一點?”

如果患者對以上方法沒反應或排斥,請不要急於一時,不要勉強他,另找機會繼續溫和地鼓勵,但也不要到“碎碎念”的程度。像“肚子餓”是一定會發生的需求,患者餓了就自己會吃。

二、其次,家屬要考慮保持陪伴距離?讓患者有自己的空間。

很多抑鬱症家屬都是過於關注患者,做得太過頭了,榮新奇教授建議,對於抑鬱症患者我們應該陪伴但保持抑鬱症患者的獨立性

不要因爲他生病就幫他做太多,例如:幫他洗澡、幫他洗內衣褲、喂他吃飯、每5分鐘問他要不要喝水、隨時跟在他1公尺的範圍內,這樣會養成不當的依賴性。 抑鬱者縮在房間時:陪伴者除了問候三餐外,可每隔一段時間看他在房裡做什麼,跟他打聲招呼就好。其次,在家陪伴或一起外出時:可以各做各的事,不需太多言語,讓患者知道有人陪伴即可。

原文來自於榮新奇教授工作室,如需轉載,請取得許可並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