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國科學技術如何影響西方

來源:環球時報

香港《南華早報》12月20日文章,原題:中國科學技術如何影響西方,反之亦然 韓琦爲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教授,他闡述了科技交流爲何如此重要。

有些人認爲中國只有技術傳統,沒有科學傳統。其實在天文學等領域,中國擁有非常悠久的天文觀測傳統,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中國擁有最長、最完整的天文觀測記錄,包括日食和月食以及恆星、流星的記錄。歐洲人沒有相同水平的觀測天文記錄,因此中國的記錄確實對西方產生影響。直到今天,中國的天文觀測仍一直對科學產生非常直接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首任副院長竺可楨寫過一篇關於中國5000年氣候的論文,該文在氣候和環境研究領域極具影響力。論文展示包括植物記錄在內的中國記錄如何用於推斷過去的氣候,這是展現中國記錄對當代科學貢獻的一個重要例子。

有關中西方科技交流的歷史記錄有很多,所謂的“四大發明”就是其中之一,但其實這種說法出現得很晚,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托馬斯·弗朗西斯·卡特在1925年《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西傳》一書中首次提出。過去,歐洲人不相信中國人發明紙,認爲紙張來自阿拉伯世界。隨着時間的推移,根據出土的大量相關文物和文件,他們纔開始相信紙來自中國。

中國科技沿着絲綢之路逐步向西傳播的線路非常清晰,首先從中國傳到西域,然後到達羅馬。除了對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四大發明外,還有絲綢和瓷器等來自中國的其他重要發明,它們也對日常生活產生巨大影響。歐洲人很晚才從中國學會如何製作瓷器,大約在1700年左右。

中國在技術方面一直有着深厚的傳統。你可以看到,中國突然發展出許多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技術,而且很多都是基於概念性知識。其中一些技術使用的可能是來自西方的理念,例如電池或太陽能等,但中國可將它們優化到最佳水平和最便宜程度,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使用它們。

中國傳統科學沒有展現像現代物理學或化學那樣的內容。所以有些人認爲中國沒有我們所知道的任何現代科學,但這並不完全正確。除了天文學、數學和其他一些技術外,中國在植物學、農業和醫學等領域也有科學傳統。中醫具有一些奇妙的治療效果,甚至還有中國科學家因研發源自傳統中醫配方的瘧疾藥物而獲得諾貝爾獎,並拯救全世界許多人。

信息交流非常重要,信息能刺激促進技術的傳播。例如,在18世紀,現在的四川省自貢有很多鹽井。在中國,這項技術自宋代以來就得到顯著發展。19世紀,中國就已經能鑽很深的井。猜猜這些井有多深?將近1000米。法國傳教士將這項技術介紹給西方,這些信息後來影響美國和德國發展石油和天然氣鑽探方式。

歷史上的科學知識交流告訴我們,科學的發展過程非常複雜。許多因素影響科學的傳播和發展。科學傳播的背後既有來自統治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影響,也有影響知識傳遞的政治和人員因素。其他因素,如對外開放政策等與政治相關的因素也會產生影響。如果我們回顧過去,可以看到不同因素影響科學的發展和傳播,而我們可以嘗試避免這些限制因素。(作者維多利亞·貝拉,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