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聚焦明代學者王圻,他的學術如何影響當下

王圻(1530—1615),字元翰,號洪洲,是明代中後期一位學識淵博、著作等身的學者。近澎湃新聞獲悉,10月15日,由上海市歷史學會、嘉定區文化和旅遊局、嘉定區江橋鎮人民政府主辦,嘉定博物館、嘉定區江橋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承辦的“明代思想家王圻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秦古美術館舉行。來自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和文博單位的專家學者和地方歷史研究者等,共同就王圻的生平、著作、學術貢獻及其影響進行深入探討。

王簡 張芑 《王圻像卷》來源:山西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編. 形妙神合 明清肖像畫[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07.

王圻出生地與生平經歷

王圻(1530—1615),字元翰,號洪洲,是明代中後期一位學識淵博、著作等身的傑出官員、學者。近年來,隨着對王圻研究的深入,其出生地、生平事蹟以及學術貢獻,成爲學界關注的焦點。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顧宏義教授在大會上作關於《王圻全集》編纂情況的主旨報告。《王圻全集》是上海書店出版社的重點出版項目,內容包括《諡法通考》《新刊禮記裒言》《續定周禮全經集註》《續文獻通考》《東吳水利考》《重修兩浙鹽志》《萬曆青浦縣誌》《稗史彙編》《三才圖會》《王侍御類稿附補遺》,並附錄《王圻年譜》及王圻傳記資料彙編。由顧宏義領導的學術團隊整理點校,在充分吸收前人時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着求真求全的原則,儘可能地將目前能夠蒐集到的王圻論著,經甄別後,用規範的古籍整理方法,予以校勘、標點,計劃出版規模最大、收錄最齊、超千萬字的《王圻全集》。

學術研討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學術研討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黃純豔教授的發言認爲,作爲一位典型的傳統科舉士大夫,王圻具備深厚的學術素養,其知識體系中,既有程朱理學等傳統學問,又有面向現實的經驗知識,涵蓋博物學的廣泛內容。當然,在王圻的知識體系中,技與道是緊密相連的。致仕後,他的造園、修纂《青浦縣誌》《東吳水利考》等實踐,又體現出鄉居士人與地方治理之間的緊密聯繫。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張劍光教授的《王圻的生平與學術貢獻》,詳細梳理王圻的生平事蹟,包括其籍貫、家世、仕途經歷等,並重點介紹王圻在文獻學、歷史學、水利學等方面的學術貢獻。他指出,王圻是一位學識淵博、著作等身的學者,其《續文獻通考》《三才圖會》《稗史彙編》等鉅著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學術價值。

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四卷 (明)王圻撰 明萬曆三十年(1602)松江府刻本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夏鹹淳研究員的《試論明代史學巨匠王圻》,從王圻的籍貫、仕途、著作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討王圻作爲明代史學巨匠的地位和影響。他指出,《續文獻通考》《三才圖會》《稗史彙編》,是合“典史” “圖史”“稗史”而合天地萬物各類知識爲一體互通又開放的知識巨系統,王圻當稱得上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他是知識的研究者、傳播者,尤其重視向民衆傳播百姓日用知識,也重視向士人階層傳授日用之學,有用之學。王圻的這些學術思想顯然受到明代中晚期“百姓日用之道”“百姓日用之學”的思潮影響,並以自己的學術成果和知識力量爲新思潮推波助瀾。

原嘉定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陶繼明的《王圻家族與福田寺的淵緣——兼論福田寺的兩通碑文》,探討王圻家族與上海萬佛寺前身福田寺的深厚淵源,並詳細考證近期在江橋五四村福田寺舊址起獲的《重建福田庵記》《重建福田寺碑文》兩通碑刻。

《重建福田庵記》碑刻(拓片)(主辦方供圖)

王圻所撰《重建福田寺碑文》碑刻拓片(主辦方供圖)

嘉定博物館學術研究部主任徐徵偉的《王圻與嘉定》通過《王侍御類稿》等文獻,揭示王圻與嘉定縣文人的緊密聯繫。他指出,王圻與嘉定縣有着頻繁的互動,其交遊廣泛,與嘉定縣的世交故友及官員多有交往。

江橋鄉土歷史研究者李寧的《王圻故里之辯》,通過梳理地方文獻,論證王圻故里應位於今嘉定區江橋鎮五四村的大宅裡,即王家庵附近,而非青浦或諸翟。王圻家族長期居住在王家庵,並在此營造著名的“梅花源”。文章還提及王圻墓地的位置,進一步證實其故里的具體位置。

嘉定博物館館員張行剛《<重建福田寺碑文>考釋——兼論王圻故里》從新發現的《重建福田寺碑文》碑切入,並結合嘉定、江橋地方誌中有關福田寺的記載,從考古與文獻結合的角度闡明王圻故里就在今上海市嘉定區江橋鎮。同時,抓住碑文記載中的“沙洪”、“里人王圻”的關鍵信息,結合王圻編纂《東吳水利考》《重修兩浙鹽志》和相關歷史文獻中的相關記載,對照明代文獻中的歷史圖像,確定明王圻籍貫爲松江府上海縣江橋鎮王家庵村,該村位於松江府三十保十圖,且在吳淞江舊江以北。同時,他指出明代文獻中有關“江橋驛”、“江橋鎮”等記載的新發現,對梳理江橋的起源發展史也具有較大的意義和價值。

九三學社上海市委文化委員會原主委朱少偉的《王圻與“梅花源”》, 探討“梅花源”的具體位置,通過實地尋訪和史料考證,認爲“梅花源”位於今嘉定區江橋鎮五四村的大宅裡。

《三才圖會》研究

王圻的《三才圖會》在中國古代類書編纂史上佔據重要地位,也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科技發展的重要文獻。近年來,隨着學術研究的深入,對《三才圖會》的研究逐漸成爲王圻研究的重點和熱點。與會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三才圖會》進行深入探討。

三才圖會一百六卷 (明)王圻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王圻刻清黃晟槐蔭草堂補刻本

《三才圖會》(資料圖)

張劍光教授的《王圻的生平與學術貢獻》指出,《三才圖會》作爲我國第一部圖文並茂的百科式圖錄類書,不僅內容廣博,而且在體例上有所創新,對後世類書編纂產生較大影響。在編纂該書時,王圻等士人不但接受西方的地理知識,而且也是積極的傳播和鼓吹者。《三才圖會》對此後中國古代的類書編纂產生較大的影響。現存最大的類書是清前期的《古今圖書集成》,從《三才圖會》裡採用大量的資料,如明倫、博物等“彙編”中的人事、藝術、山川“典”,直接照錄《三才圖會》中的原文、原圖。

復旦大學宗教學系李天綱教授的《〈三才圖會〉與明清江南文化》敘述王圻的生平、仕途及其與江南學術圈的關係。在闡述《三才圖會》的內容、編纂背景及其與“西學”的互動之後,強調該書在明清江南學術轉型中的重要地位。他認爲《三才圖會》是明清時期上海地區文化繁榮、學術進步、思想領先的代表作,並指出王圻、王思義父子和《三才圖會》是江南學術近代化、世界化的案例。

《三才圖會》牽牛(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上海大學歷史系舒健副教授的《〈三才圖會〉中域外〈人物卷〉與〈異域圖志〉的關係》,提出《三才圖會·人物篇》很可能採摭自《異域圖志》,而《異域圖志》則與《異域志》及其原書《贏蟲錄》關係密切。他提到劍橋大學圖書館所藏的《異域圖志》一書,該書對理解《三才圖會》的域外知識來源具有重要意義。《三才圖會》在編纂過程中借鑑和吸收《異域圖志》等前代域外知識文獻,但同時也進行創新和拓展。

《三才圖會·人物篇》(資料圖 圖源網絡)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鄒其昌教授的《〈三才圖會〉與中華考工學體系思考》闡述《三才圖會》在設計學領域的基本貢獻,指出《三才圖會》是中國傳統圖像文獻的集大成者,是一部中國式的傳統設計學知識體系建構史著作——中華考工學設計學體系建構史著作。並重點探討《三才圖會》與中華考工學體系建構的關係,並討論《三才圖會》在當代的價值。

上海工藝美院非遺理論與應用創新基地負責人方雲的《〈三才圖會〉中的江南傳統手工棉紡織業圖景》,敘述《三才圖會·服飾卷》內容與價值,指出該書通過大量圖像資料生動展示明代及以前的服飾形制。《三才圖會·器用卷》中列舉棉紡織相關工具,其中腳踏多綻紡車就是以黃道婆的腳踏三綻紡車而來。

其他專題研究

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副研究員王啓元的《王圻的〈東吳水利考〉及其水利學貢獻》認爲,王圻的《東吳水利考》論述太湖地區的水利問題,尤詳於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四府。而其中對吳淞江的相關論述,包含實地考察資料,尤爲珍貴。

嘉定區政協文史委副主任顧建清的《王圻〈東吳水利考〉簡述》,介紹王圻《東吳水利考》的內容、特點、作用及影響,該書詳細記錄蘇、鬆、常、鎮、嘉、湖七郡的水利情況。王圻在該書中強調治水興農的重要性,提出具體的治水建議。該書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還爲後世治水提供重要參考。其對張國維編纂《吳中水利全書》及林則徐治理太湖水患等產生深遠影響,體現王圻在水利學領域的卓越貢獻。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南鋼副研究員的《王圻研究:基於教育學視野的一種考察》,從王圻的辦學實踐、人才選拔思想、知識觀及其教材編撰思想、教育管理思想、家庭教育思想五個方面深入探討王圻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嘉定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林介宇的《文武兼備:王圻的科舉學——基於〈王侍御類稿〉的初步文本分析》提出,王圻一生重視科舉文獻編纂與文風引導,編纂《精選繩尺論》《吾從錄》等科舉讀本,倡導恢復古學傳統,糾正文風浮華之弊。關於武科舉,王圻亦有獨到見解,他多次擔任武科鄉試監試官,撰寫程論、程策,強調文武並重、內外兼修的重要性。作爲一位科舉出身的官員和學者,王圻的科舉之學,體現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遠見卓識,爲我們理解明代科舉制度及教育文化提供重要視角。

展望未來,主辦方期待更多的專家學者能夠關注和研究王圻,也希望相關部門、相關區域能聯手加大對王圻學術研究的支持力度,並注重將研究成果與江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共同打造蘊含上海獨特韻味的文化品牌。讓王圻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生生不息,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