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待遇問題解決之道:不要一刀切
科學網訊 高校研究生待遇偏低,比如博士生纔有1000-1500塊,碩士生還不到1000塊,而外面物價的漲幅並不因爲研究生的津貼不足而停滯。翻了一下資料,發現從1990年代末到2010年,我國每年錄取的博士生數量從1萬出頭增加到了6萬多,就算國家教育撥款裡面給研究生的津貼部分年年提高,恐怕也趕不上博士生數量的增加速度。碩士生的數字我沒有查,估計增長的幅度也是很驚人的。
有人說,國家有的是錢,就算給碩士博士生們的津貼都翻一番,也不過幾百億而已。問題是,國家該花錢的地方還多着呢,增加研究生津貼不一定能排到最前面。比如,就算在教育口,普及中小學教育恐怕也要排到更前面,因爲農村還有很多孩子沒有學上呢。有人說,國家幹部一年吃喝消費外加公款旅遊浪費的錢,拿出個零頭,也夠給研究生長工資的了。仔細想想,這個說法就不現實。理由我就不說了。
本文假設國家在一定時間內不會有財力大幅度增加高校研究生津貼這一塊的預算,也就是說,蛋糕就這麼大,或者每年略有增加而已,而不會有翻番的增長。在這個情況下,我覺得有些政策可以調整,從而達到比較好的效果。換句話說,我們是否可以考慮用更聰明的辦法來分這塊蛋糕呢?辦法是人想出來的。
爲此,趙紀軍老師以個人的親身體會,正確地指出“提高勞務費在科研經費中所佔的比例勢在必行(完全可以從10-15%提高到30-40%)”,我認爲這是一個好辦法。
趙老師還指出:“同時,應該適當縮減高校研究生的招生規模(相應擴大科學院的招生規模)。在政策上,適當限制經費不足的導師招生(對於人文和基礎學科的導師,給予一定的照顧政策)。” 我覺得這一條也不錯,但是如果要實行起來,恐怕會招致高校老師的反彈。
這裡,我提出一個另外的思路:不要一刀切。具體想法如下:
第一,對待學生不要一刀切。不必每個人都給予獲得研究生津貼的機會,能否得到津貼,要按照個人所需而定。在美國,大多數的研究生工資,是要靠學生給導師或者系裡指定的老師工作(研究或者教學)換來的。這個機會並不是每個人都有,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美國的研究生,除了那些拿到獎學金機會的學生外,靠自己在外面打工掙錢維持學業的也不少,靠家裡資助完成學業的也很多,還有在職學生由工作單位付學費的。在中國,固然有很多普通家庭出身的學生,需要國家的津貼才能維持學業,我相信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家裡有條件供他們完成學業。這些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學生,沒有必要爲導師工作,可以不拿津貼。一部分人不拿津貼了,那些拿津貼的學生獲得的津貼額度就可以增加了。
第二,經費來源不要一刀切。維持學業,國家撥款的津貼固然很重要,其實其他經費來源也可以考慮。比如,學校可以通過社會捐款,尤其是校友捐款,來把蛋糕做大。還有,國家也可以考慮增加學生貸款的額度,以幫助困難學生度過難關。投資教育的回報率總體看是好的,銀行不必擔心未來學生畢業後的償還能力。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的話,也可以大膽去貸款。
第三,學科之間不要一刀切。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不同專業未來的就業前景和收入是不平等的。比如職業教育,法律,工商,醫學等,因爲就業前景好,未來收入高,在美國的研究生是很難拿到獎學金的。而某些專業,比如文科的大部分專業,還有理科的基礎學科,獎學金機會就比較多。學科之間的不平衡是市場決定的。我們要保證那些立志坐冷板凳的人能夠心無旁騖地鑽研,就給他們增加津貼吧。那些未來就業前景好可以掙大錢的專業,可以適當把他們的津貼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