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真的是我們的"智商巔峰"和"知識巔峰"嗎?

瞭望智庫

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拉開大幕,1031萬學子走進考場中國高考人數時隔10年再次迴歸千萬量級。與此同時,逾八成的錄取率讓“上大學”變得更爲容易,但“上好大學”競爭也變得更激烈。

對於經歷過高考的人來說,最大的感觸就是,高中彷彿是“人生知識水平巔峰”。

時候,可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算得了三角函數,解得出高次方程,記得住氣候洋流,背得出歷史年表......

而現在,很多人都吐槽把高中學得很多知識忘得精光。

一些讀者也來問庫叔“是不是高中學到的知識真的比大學更多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文 |李浩然

本文爲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回想其我們高中時代的一切活動,都逃不出一張作息時間表。那時候,每一天都被塞得滿滿的:汲取知識、早睡早起、規律運動、按時吃飯......一切有條不紊,充實又健康。

像極了《射鵰英雄傳》裡的郭靖,十八歲之前在荒涼的漠北,不知遙遠的中原有多繁華,有點懵懂和拘謹。每天練着“江南七怪傳授的各門武藝,學的很雜,知識點很多,但很勤奮,渾身充滿幹勁。

那時候,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什麼都不能分散我們的精力,穿着打扮儘量從簡,紅、白、藍、灰幾乎是我們的全部顏色。

每天學習的節奏也很密集,若是在課上開個小差,就會遺漏掉一大片知識點。下課後得趕緊借來某位學霸筆記,絲毫不差地補上,心裡纔會踏實,否則便會寢食難安,被“萬一考試考了怎麼辦?”的恐懼支配。

很多人把筆記做得充滿趣味,給單調的高中時代找點樂子

1

高中時代的我們有多牛?

充足的學習時間,各類學科密集的授課,對知識點強烈的責任感,促使我們的知識水平在高中時代“達到了巔峰”。

文言文能背誦並默寫全文,

棘手的閱讀理解照樣對答如流,

無論多“哲學”的作文題目,都敢下筆寫一番,因爲腦子裡確實有東西——寫作模板和經典句子。

我們做得了三角函數,

解得了多元高次方程,

正推、逆推各種複雜公式更是不在話下。

我們不但掌握了至少3500個英文單詞,還能精準地知道這些詞適用什麼語境,比如,什麼時候用a,什麼時候用the。

看得懂形態各異的電路圖

也能熟知牛頓三大定律,並用其來解決各種刁鑽的問題

還知道各種複雜的化學反應: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複分解反應......

知道植物細胞有細胞壁,而動物細胞沒有,還能在不看課本的情況下精確地畫出來,甚至畫得足夠驚豔!

我們不但清楚知道中國古代各個王朝的主要事件,還能準確辨認出很多皇帝,即便他們服飾相似、坐姿雷同。

在對於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戰勝利等近現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我們把時間記得一清二楚,歷史意義自然也是倒背如流。

甄嬛和慈禧太后在我們意識裡,從來就不是同一個人。

你隨便報一個國家,我就知道它在什麼位置。

不但會畫大氣環流圖,還能巧妙解釋各種複雜的氣候問題。

這樣看來,高中時代的我們真的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甚至你從哪來,要到哪裡去,我都可以給出最完美的答案。

2

嚴肅臉:高中真的是我們的“知識巔峰”嗎?

那時候,我們的眼裡、心裡都是知識點,看到風車,就想起切割磁感線發電;看到路邊的植被,就會想到海拔3000米以上生長着什麼植物,看到電水壺,就聯想到大氣壓強和水的沸點......

不過,高中真的是我們的“知識巔峰”嗎?

美國猶他大學的一位助理教授曾經畫過一組圖,用來解釋高中、本科、碩士博士區別,庫叔覺得很有道理。假設人類所有的知識,就是一個圓,圓的內部代表已知,圓的外部代表未知。

讀完小學,你有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識。

讀完中學,你的知識又多了一點。看到了嗎?讀完中學的你,知識層次在這。

讀完本科,你不僅有了更多的知識,而且還有了一個專業方向。

讀完碩士,你在專業上前進了一大步。

進入博士生階段,你接觸到本專業的最前沿。

你選擇邊界上的一個點,作爲自己的主攻方向。

直到有一天,你突破了邊緣,你捅出的那個小凹坑就叫做“博士”。

當然,從整個知識圖景來看,你也只是在極窄的範圍內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由此可見,高中並不算是我們的“知識巔峰”,與之相比,之後的學習生涯及工作經歷,會讓你專注於某個領域,把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讓你的行動與思想更加統一。

3

高中的主要目的並非記憶知識

高中時代不是我們的知識水平巔峰,其主要目的也不是記憶知識。

那麼,高中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當然,在高中,我們會學到很多知識,但是,在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其中大部分並無太多實際的用處。比如,絕大多數人高考後不會再用到橢圓參數方程、甲烷分子式,等等。

考試題遠遠超出了“有用”的範疇,想要學會解答高考試題,必須經過高強度的專業訓練,這些訓練是爲了考試,並非以“對真實世界有用”爲目的。

打個比方,高中知識不是全民健身,而是競技體育。

《中國青年報》發表的一篇文章稱,高中最根本目的並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把人進行區分

從高中畢業,一部分學生將進入著名大學,一部分學生只能進入普通大學,而另一部分學生則上不了大學。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被社會挑選,高中這一次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命題者設計那些高考題,並不是因爲這些題目具有多大的實際意義,而是因爲它們夠難!

當然,解題也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和意志,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只有足夠難的題目,才能更準確地把人和人區分開來。

所以,很多時候,高考題目都在強調“區分度”。

4

爲什麼非得讓題目有區分度?

這符合現代社會的運行方式。

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一百多年以前,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推出的新車型徹底改變了汽車的製造方式,工廠不再依賴擁有高技能的熟練工人,任何人都可以迅速上手。

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於1913年發明的工業流水生產線

這使得亨利·福特根本不擔心招不到人,跟現在中國工地的包工頭一樣,他的煩惱在於工人的士氣不高。活兒太累、工作時間太長、工資也不高,工人們常常幹不了幾個月、甚至幾天,等實在沒錢花了纔會再回來,流動性非常大。

於是,1914年,福特推出了一個新政策:把工人的最低工資提高到每天5美元——這相當於當時市場平均工資的兩倍多,工作時間也從9小時減到8小時。這份工資足夠工人養家餬口,工人們不但第一次對工廠有了感激之情,而且開始珍視自己的工作。他們變得主動又努力,隊伍空前穩定。

更關鍵的是,這份遠高於市場供求水平的工資,使得人們擠破頭地想要成爲福特的工人,甚至引發了一場騷亂。

這可能是史上第一次,有人想幹個體力活都幹不成。

亨利.福特

爲此,福特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標準來選拔工人,比如,要求你家裡必須乾淨體面,等等。這些標準跟工人能不能幹好活關係不大,它們的作用就在於淘汰人!

一個有幸進入福特公司的人和一個沒被選中的人之間很可能沒多大區別,問題在於名額有限。福特公司這一招,在現代社會具有普遍意義。哪怕是這種“誰來了都能幹”的工作,企業也不希望“誰都能來幹”,他們更願意設定五花八門的篩選標準、來換取員工的忠誠度。

......

需要專業技能的工作就更是如此,中國過去曾因人才短缺、需求量又大,允許略懂醫術的人作爲“赤腳醫生”行醫;而現在,如果你沒有正規的醫學學位,是不允許給人看病的。

用高准入標準來保證醫生工作的穩定性、專業性,於國於民都是正確、有利的做法。

5

高考真的是大多數人的人生捷徑

可見,求職時,我們會被依據標準挑選,高考同理。大學(尤其是名校)本身就是一種稀缺資源,培養的人才要足夠專業,所以要用一個高標準來選拔。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沒考上名校的人並不一定比考上的能力差。

有的人也許臨場沒發揮好,也許考試能力不強......

美國經濟學家西戴爾和克魯格,曾做過一項調查,他們考察了近兩萬個高校畢業生畢業10-20年的收入情況,而後得出結論:首先,名校畢業生收入更高。1976年進入常青藤名校的學生,在1995年時的平均年收入是9萬2千美元;如果上的是普通大學,年收入平均只有7萬美元。

這個研究的有趣之處在於,它也考察了那些有能力進入名校但最終去了普通大學的人後來的發展情況。

有519名同時被名校和普通大學錄取,最終去了普通大學,然而,他們後來的年平均收入跟進入名校的學生幾乎一樣!

換言之,不管他們當初選擇了名校還是普通大學只要這個學生高考(SAT)成績足夠好,其最終收入跟讀過名校的人一樣高。這可能是因爲社會足夠複雜,而市場足夠有效,一次沒被選中也不會對你一生影響太大。

所以,只要你有足夠的能力,包括創造力、社交能力、人脈等綜合素質,沒去成北大清華等名校,並不會耽誤你將來的發展。

這並不是說高考和大學教育不重要,別忘了,這裡說的“有些人”只佔調查人數的2.5%左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通過高考進入一個好大學是一條好出路。正如上文提到的,名校畢業生年平均收入更高。

今天,庫叔跟大家聊了這麼多關於高考的感受,是希望考場上的學子們都能發揮出自己的最好水平,也希望曾參加過高考的庫友們在工作和學習中能像高中時代那樣,時刻保持內在的激情和外在的活力。

爲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奮力拼搏。

要知道,知識從來就沒有什麼巔峰,除非你停止了思考和奮鬥。

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

總監製:蘇會志

監製: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李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