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爭搶,地溝油怎麼成了“香餑餑”

我國廢棄食用油(俗稱地溝油)數量巨大。對我國而言,地溝油果真無用嗎?

各國爭搶,地溝油成了“香餑餑”

從2023年開始,中國就已經成爲全球廢棄食用油最大的出口國。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出口了超過200萬噸廢棄食用油,佔國內廢棄食用油生產的一半以上,創歷史新高。2024年1至7月,中國已出口158萬噸廢棄食用油,比上年同期的102萬噸更高。2024年7月,中國廢棄食用油出口量爲17.68萬噸,前三大進口國分別爲美國、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

“我們習慣把廢棄油脂稱爲地溝油,顧名思義就是從地溝裡‘掏’的,包括煎炸油、潲水油,這些都可以作爲生產生物柴油的原料。”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生物質能生化轉化研究室主任王忠銘說,生物柴油最直接可應用於柴油車、船舶的燃料,進一步加工之後還可以在航空業中使用,具有顯著的碳減排效益。

2013年我國地溝油轉化航空燃油驗證試飛獲成功

當前,全球多國已十分重視生物柴油的推廣利用,並配套出臺一系列優惠稅收政策。歐盟委員會在2003年就通過了兩項法律指令,要求到2020年運輸燃料中生物柴油比例爲10%;美國環保署(EPA)也制定了可再生燃料標準計劃(RFS)推動替代燃料利用。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規劃,預計到2050年,多達65%的碳減排量將得益於廣泛採用可持續航空燃料。

昔日的地溝油成了“香餑餑”,成爲各國爭搶的對象。一些媒體報道,2015年至2022年間,歐洲的廢棄食用油消費量增長了一倍以上。美國從2021年之前的淨出口國轉變爲2022年起的淨進口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美國進口的廢棄食用油總量約爲100萬噸。

“國內廢棄食用油總量在每年400萬噸左右,雖總量在全球前列,但從生產生物柴油角度來說這個量不算大。”王忠銘說,各國仍以當地資源作爲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如歐洲以菜籽油爲主,美國、巴西、阿根廷以大豆油爲主,馬來西亞和印尼以棕櫚油爲主。

原料“小散亂”,產能利用率不高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每年產生的大量地溝油,沒有實現充分利用,很多地方尚且缺乏對地溝油回收利用的完善體系。

“我國每年地溝油的產量穩定在1000萬噸,但有500萬噸去向不明。”霍尼韋爾中國總裁餘鋒曾表示,地溝油這個行業此前長期處於半地下狀態,被大量“游擊隊”所把持。國內衆多企業對佈局可持續航空燃料十分感興趣,但目前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確保地溝油的原料供應。

業內人士認爲,受原料“小散亂”的影響,無論是對外出口還是國內的生物柴油企業,都無法獲取穩定的原料供應,產能利用率低是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

中金企信國際諮詢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我國廢棄油脂收運體系亟待進一步規範。我國廢棄油脂主要通過個體商販和餐廚處理企業實現回收,獨立的隔油池廢油及油炸食品廢油無法獲得、餐廚垃圾中的浮油常被個體商販提前收取,只有部分大中型城市建立了較完善的廢棄油脂收集體系。

“目前我國生物柴油的需求仍然不足,市場仍待培養。”王忠銘說,生物柴油的生產成本高於傳統石化柴油,單純依靠市場化運營難以形成規模需求,需要相關政策推動。

長期來看,我國地溝油資源可能面臨用盡。據歐洲運輸與環境聯合會2024年6月28日發佈的報告,由於歐洲和美國的需求激增,中國很快就會用盡廢食用油。報告還指出,到2030年,全球所需廢食用油量將是當前美國、歐洲和中國可收集總量的兩倍以上,遠超現有供應能力。

地溝油(左)及經過雜質清除後獲得的煤油樣品

留住綠色GDP,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專家認爲,由廢棄地溝油生產的生物燃料市場前景廣闊,又是綠色低碳產業,同時還附帶積極的社會效應,亟須重視,建議從以下方面促進我國生物燃料產業發展。

——更好利用其低碳價值。餘鋒呼籲,中國應該把廢棄食用油留給自己,把綠色航煤的產值、利潤都留在中國。

從全球範圍需求看,廢食用油的缺口已經呈現,出於對高價值生產資料的保護,作爲全球最大“地溝油”出口國,有必要進行專業研判。有專家提出,廢棄食用油應該列入國家戰略物資。留住“地溝油”也是留住了綠色GDP,從而助力我國實現“雙碳”目標。

——健全完善回收體系。王忠銘指出,針對地溝油回收環節小、散、亂的問題,國內不少城市已經展開相關探索。如溫州由生物柴油企業統一回收,企業通過與收油隊伍合作,進行規範化管理;上海提出並建立餐廢油脂“收集、運輸、處置、應用”全過程產業鏈閉環管理模式;廣州實施廢棄油脂收運處置特許經營,由特許經營單位有償收購。

——加大技術突破降成本。霍尼韋爾UOP(環球油品)副總裁兼中國總經理石文才表示,地溝油變成清澈透明的可持續航空燃料後身價倍增,但讓民航飛機“消化”地溝油,還存在不少阻礙,主要問題在於成本高,地溝油變成生物柴油,從回收到加工的全流程成本,大約是普通航空燃油的3倍。另外,生產能力也嚴重不足,我國已建成的可持續航空燃料項目年產能達20萬噸、已宣佈的規劃產能超300萬噸,但相比我國每年3000多萬噸的航空燃料消費量,生產規模顯然還太小。

專家建議,實現廢棄食用油的最大價值利用,加大技術研發力度,鼓勵生產企業聯合國內高校及科研院所儘快實現技術突破,降低生產成本。

來源:半月談

作者: 熊嘉藝 馬曉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