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發表年度專刊 喊出臺灣應培育4大關鍵人才

▲工研院《韌生態跨域創價 人才領航專刊發表暨跨域創新論壇。(圖/工研院提供)

記者姚惠茹臺北報導

工研院今(6)日舉辦《韌生態:跨域創價 人才領航》專刊發表暨跨域創新論壇,發表年度專刊,主題聚焦後疫時代來臨,人才爲創新之本,臺灣培育創意偵察員、創新促進者、堅毅實驗家與資源啓動者等4種關鍵新人才,把握轉型升級的機會,在全球大勢中搶得新契機

工研院表示,今年專刊《韌生態:跨域創價 人才領航》一書中,從中歸納分析出後疫時代來臨,臺灣應積極發展的5大類跨域創新—跨區域創新、跨應用創新、跨技術創新、跨世代創新與跨文化創新,以及創意偵察員、創新促進者、堅毅實驗家與資源啓動者等4大關鍵新人才。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跨領域人才乃大勢所趨,在後疫時代,唯有以人爲本的跨域創新,方能帶動轉型升級,成就多元韌性,工研院研議2030技術策略藍圖洞察未來十年市場需求,無論是自駕車、智慧醫療、智慧製造等應用,都是需要跨領域整合方案,充分反應出跨領域專長重要性

劉文雄指出,工研院長年投入跨領域合作,每年服務逾1萬家不同領域的企業,是人才跨領域成長的最佳平臺,而且工研院不僅培育跨領域人才,也培育跨國人才,今年將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合作,以人工智慧跨領域先進神經工程或腦肌介面的技術應用爲合作啓始。

劉文雄說明,國發會公佈最新人口推估報告,臺灣2020年已提早進入「人口負成長的時代」,對企業首當其衝的影響是勞動力不足,根據牛津大學Oxford Economy研究團隊預測,現有的702種職業,未來10~20年有47%會消失。

劉文雄補充,科技人才是工研院不可或缺的基盤,因此工研院除了致力育才,也展開留才的超前部署,兩年前推動工研院文化改造,重視以績效爲基礎薪資獎勵,並建構「創新的思維」、「開放式溝通」、「敏捷式管理」三項文化DNA,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

▲工研院建議臺灣應發展的5大跨域創新類型,點圖放大。(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暨人工智慧策略辦公室主任蘇孟宗表示,2020年可以「機」作爲代表字,意指危機,也將迎來臺灣的新機運,今年有兩件撼動全球的重大事件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以及美中貿易戰已經演變爲科技戰,兩者在規模及影響上,均造成國際重大危機。

蘇孟宗指出,新冠肺炎全球確診已超過數千萬人,許多專家預測,未來每隔幾年就會出現重大疫情,可能會成爲全球的新常態,而美中對峙則造成全球既有的製造供應鏈分裂,並衝擊全球科技創新的研發合作生態,預期大企業將加碼投入資源與科技,加速數位轉型的腳步。

根據工研院IEKCQM預測團隊研究結果,預測2020年臺灣製造業產值將爲18.6兆元新臺幣,產值較去年減少約5%,面對困局,蘇孟宗進一步指出,「危機」即「轉機」,2020年也是調整臺灣產業體質的最好時機。

蘇孟宗建議,臺灣受限於資源條件及國際製造版圖的遷移,要從在臺建廠生產出口到海外(臺灣製造,Made in Taiwan)的基礎上,接下來應發揮在地多元文化與服務的精神等優勢,力拚高度專業、技術整合實現跨域創價。

蘇孟宗分享,具體來說,臺商可建立以臺灣爲基地的全球製造佈局(製造臺灣,Made by Taiwan),負責製造策略的「大腦」角色,透過跨國分散式製造策略,進行智慧技術佈局,賺取智財、遠距營運監控分析、IT系統等附加價值商機

▲工研院喊出臺灣應培育4大關鍵人才。(圖/工研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