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體系與人才機制“雙驅動”,上海昂揚邁向全球影視創制中心

上海出品電影攀登者》《我不是藥神》和電視劇大江大河》等都受到了業界和觀衆的好評。 製圖:李潔

■本報首席記者 王彥

6月,華策長三角國際影視中心正式開工,投資近百億元;7月,騰訊雲啓智慧影視產業基地正式落地,背靠總投資450億元的騰訊長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全球影視行業低迷中,爲什麼上海能在逆勢裡以昂揚之姿吸引關注?

2018年,《關於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發佈,使得上海這座原本就站在中國影視產業高地城市,加速了建設全球影視創制中心的步伐。

三年來,上海抓住創作這個“牛鼻子”,把“上海出品”做成品牌。在上海影視創作的新高地上,人們被上海出品的佳作溫暖着:去年,電影《地久天長》在柏林代表上海摘下最佳男女演員銀熊獎;今年,影視產業逐步復甦時,獻禮建黨百年的《1921》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前舉行了開機儀式,爲市場注入第一股暖流的《第一次的離別》《蕎麥瘋長》等也都是“上海出品”。

三年來,上海以科技影都爲引擎謀求變革,引企引智,打造上海影視的工業體系和人才培養兩個閉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僅松江區就新引進了影視企業549家,同比增長124.08%。目前,上海已集聚7000多家影視企業,覆蓋產業鏈日趨完善。同時,上海在培養影視青年人才方面注重與產業的對接,既鼓勵電影院校創新人才培育模式,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開發一些實操性較強的人才孵化項目,也鼓勵各影視企業推出人才實訓項目,通過電影拍攝實訓等方式培養青年電影人才,迎來“壞猴子72變”計劃、騰訊企鵝青夢計劃、阿里燈塔學院等一批全國影視企業實訓項目落戶上海。

工業體系與人才機制“雙驅動”,上海建設全球影視創制中心的步履四季不停。

“上海磁場”緊扣工業需求,以科技撬動的產業升級風景正當好

順應全球電影產業的變局,《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全面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能級,推進全球影視創制中心建設。

一方面,創建更爲完備的工業化體系,始終是上海接入國際頂尖影視製作產業的一把鑰匙。另一方面,新技術新模式催生的產業變革,使得5G、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化互聯網技術成爲推動電影產業轉型升級的驅動力。

變局之中,上海於2017年提出科技影都策劃,2019年推出總體發展概念,明確了“科創芯、世界窗”的異質雙核發展理念。目的就是圍繞打造工業體系閉環,完善產業佈局,彌補產業短板,希望將上海科技影都建成後期製作能力、高科技製作能力突出的一流影視基地,帶動全球優質影視企業集聚上海。與此並行的是,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持續引進世界一流師資,與頂尖的工業緊密對接,專門培養後期製作所需要的技術人才。

今年6月10日,長三角國際影視中心開工儀式上,華策集團創始人兼CEO趙依芳表示,作爲上海科技影都第一個正式開工的重大標杆項目,長三角國際影視中心某種程度上承擔着“打樣”的功能。包括中視儒意、昊浦影視基地、1905國際數娛影視產業園、星空綜藝影視製作研發基地等,都關注着華策的項目,不久的將來,這些企業、基地等,都將是同在上海科技影都的左鄰右舍,企業家們在彼此的規劃中考量“高科技”與“工業化”的核心實力。

這種“科技含量”在7月26日更進一步。那天,騰訊雲啓智慧影視產業基地宣告落戶車墩,這是騰訊雲與松江戰略性合作的其中一步落子,也是《關於加快G60科創走廊松江科技影都影視產業人才高地建設的實施辦法》的政策獲得了溢出效應。依託騰訊的互聯網基因與超級計算平臺,上海科技影都將擁有國內第一個專屬“智慧影視”的產業基地。在那裡,雲剪輯、雲製片、雲端渲染都將成爲可能。

“1”已從圖紙逐步走向現實。“3” 和“X”也在三年間不斷變厚。

追求“更智慧”的同時,上海在持續拓展產業服務鏈。上海市影視版權服務中心於去年底掛牌,今年上半年已完成了200多次版權服務。此外,科技影都探索“完片擔保”等模式,爲投資人和製片商提供金融服務保障;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運用大數據、多維度監測等手段,建立影視產業競爭力指數發佈體系,提升影視企業科學量化決策水平。正像趙依芳所說,“上海,懂影視、懂產業,政府職能部分服務更高效,這比簡單的經濟鼓勵對企業更爲重要”。

而在松江之外,靜安環上大國際影視產業園區,圍繞影視動漫電競產業集聚區的目標,目前已引進影視企業約280家;浦東國際影視產業園共享空間開放,首批聚集了20多家中國影視後期產業龍頭企業落戶,將成爲中國影視後期共享製作基地、中國影視後期數字的人才中心、中國影視數字資產交易平臺。普陀區充分依託上海科技金融產業集聚區資源優勢,已吸引了130餘家影視企業,尤以電影發行類和 “互聯網+”爲特點,例如阿里影業、淘票票、聯瑞影業等。

“1”個大型高科技影視基地;“3”包括人才孵化、影視製作投資、影視取景拍攝三類服務功能區,涵蓋諸多高校與設置機構“產學研用”一體化佈局;“X”個散佈在全市的影視資源——緊扣工業需求,以科技撬動的產業升級,風景這邊獨好。

機制護航,從人才、劇本等入手打造“上海出品”一樹繁花

入圍上影節亞洲新人官方推選名單的《蕎麥瘋長》即將上映。該片的誕生經歷了幾番波折,導演兼編劇徐展雄說,“困頓時,我們這支影視新力量有幸被鼓勵、被善待”。出品方翻來覆去間,是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的劇本扶持,幫他們確立了信心;拍攝過程中,是上海影視攝製服務機構幫着協調許多超預期的難題。

如業內所感,上海大力推進影視產業發展,有着久久之功。2014年,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等九部門共同發佈《關於促進上海電影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2017年 “文創50條” 出爐;2018年《關於全力打響 “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發佈……一系列政策引領創作導向、優化分配機制、發揮槓桿作用,上海的製片主體、影視作品、人才梯隊、創作環境才愈顯規模、日益精進。

三年來,上海在落戶影視企業數量、製片備案出品數量、電影票房等硬指標都有顯著增長:目前,上海已集聚7000多家影視企業,佔全國總量三分之一;上海是全國最重要的票倉城市,2018年的“上海出品”票房還突破了百億元;全市共有影院近400家,2019年的票房、銀幕數等市場指標均爲全國城市第一。上海也是全國僅次於北京的重要製片基地,每年上海電影產量超過100部。

數字之外,博納、阿里、愛奇藝、儒意等業界具有影響力的製作公司與發行主體先後落子上海;時光座標、生動數碼等高科技後期製作公司帶着亞洲首屈一指的混音棚、製作基地落戶上海;黃建新、張一白、王小帥、管虎、徐崢、陸川、甯浩、黃渤、大鵬等一批名導或知名電影人也紛紛帶着項目來到上海。打着上海烙印的作品裡,既有在競爭激烈的檔期裡奪取市場關注的《攀登者》和《飛馳人生》,也有在“五個一工程”、柏林電影節、金雞獎等有所斬獲的《我不是藥神》《地久天長》《七月與安生》等。電視劇的 “上海出品”中, 《大江大河》 《小歡喜》 《特赦1959》等都是堪稱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品質佳作。

有了成績,上海更着眼未來。在青年人才培養方面注重與產業的對接。一方面,鼓勵本市電影院校創新人才培育模式,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開發一些實操性較強的人才孵化項目。這兩年,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南加大文化創意產業學院合作電影大師工作坊培訓班,上科大與美國南加大共同推出影視短期培訓項目等。另一方面,鼓勵各影視企業推出人才實訓項目,通過電影拍攝實訓等方式培養青年電影人才。現在全國影視企業實訓項目有不少落戶上海,比如“壞猴子72變”計劃、騰訊企鵝青夢計劃、香蕉掘地計劃、阿里燈塔學院、愛奇藝“17”計劃、電影頻道“優創”計劃等,這些影視企業的“項目+人才”培育計劃對未來電影發展可謂意義非凡。

機制護航,從人才、劇本等入手,上海影視不只滿足於建造獨棟高樓,而是期望培育“上海出品”的一樹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