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地點:546信箱 工作內容:保密

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有一棟以加速器命名的大樓,這裡被稱爲“核科學家搖籃”,是爲放置我國第一臺4.5兆伏靜電加速器而建造的。

這臺加速器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佳洱主持研製,他一生致力於鑽研加速器新原理、新技術和新結構,在我國多項加速器及相關領域作出重要貢獻。

與郵遞員是同行?

他曾在“546信箱”工作

在父親的培養下,陳佳洱自小就對科學十分感興趣。他6歲那年的一個夏日,雷電交加,父親給他講解雷電生成的原理,還將綢布放在玻璃上摩擦,展示摩擦生電的過程,這些“小遊戲”讓陳佳洱很着迷,父親“科技報國”的囑託也被他牢牢記在了心裡。

後來,陳佳洱師從王大珩、朱光亞、吳式樞等科學家,鑽研物理。那時候,他在朱光亞的口試中獲得過滿分成績,也在王大珩的實驗考試中三次得過滿分。

青年陳佳洱

1955年初,黨中央作出創建我國原子能事業和研製核武器的重大戰略決策。陳佳洱隨老師朱光亞被調往北京,年僅21歲的他肩負兩大任務,一是從全國選調100位學生前來學習,二是負責核物理實驗室的建設,並開出十多個專業教學實驗。僅僅半年時間,他就出色完成了任務。

研製原子彈,工作千頭萬緒,一切都得從零開始。招生工作完成之後,陳佳洱負責教授物理實驗。“爲了做這個實驗,我們每天把牀放到實驗室,工作到三四點鐘,困了眯一會兒,醒了再幹。”

就這樣,爲了那聲巨響,一大批科研人員隱姓埋名,日以繼夜地奮鬥着。

當時,出於保密需求,他們不能透露自己在哪裡工作。陳佳洱回憶,他們所在樓的寄信郵址是“546信箱”,所以就自稱“在546信箱工作”,乍一聽似乎是郵遞員的同行。這段經歷,就是後來才爲人所知的“546信箱”的故事。

他讓英國科學家刮目相看

研究成果填補多個國內空白

1963年,陳佳洱作爲派往英國的第一批訪問學者,先後在牛津大學和盧瑟福高能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那時,英國科學家對這名新中國科學家的能力將信將疑,便特意將一個難題拋給了陳佳洱,想看看他如何處理:世界上最先進的等時性迴旋加速器中,離子束從離子源出來以後,90%都消失不見,這些離子究竟去了哪裡?

陳佳洱下定決心,一定要爲中國人爭一口氣。他用近一年的時間解開了謎題,揭示了加速離子嚴重損失的一個重要機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診斷越隙共振的實驗判據。當他將研究結果提交上去後,英國科學家紛紛伸出了大拇指,稱陳佳洱是“諧波加速之王”。

結束在英國的訪問研究之後,陳佳洱回到祖國,決心要爲國家做出世界上最先進的加速器。加速器,是用人工的方法把帶電粒子加速到較高能量的裝置,物理學家認識、研究、利用微觀粒子都離不開它。

陳佳洱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臺4.5兆伏靜電加速器,使之成爲北京大學核科學試驗基地的第一個大型基礎設施,它幫助一批批科研人員和學子,將他們的理論設想轉化爲了實驗數據。

4.5兆伏加速器,是陳佳洱科研生涯的一座高峰,也是他加速前進的起點。從成功測定了馬王堆、大汶口考古樣品年代,併爲夏商周斷代工程作出重要貢獻的加速器質譜計,到我國第一個射頻超導實驗室,再到在醫療、能源能領域有廣泛應用前景的小型激光加速器……一個又一個填補國內空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在陳佳洱和同事的努力下誕生了。

他是科學家也是教育家

九十歲依然記掛祖國科研

陳佳洱不僅是物理學家,也是一名教了一輩子書的老師。1996年,他被任命爲北京大學校長,他開始思索,如何能夠讓自己起個橋樑作用,真正把北大的力量發揮出來。

那個時候,北大學子們經常能看到校長騎着自行車在燕園穿行。他到各個繫了解情況後,做出了兩個決定:讓理科生與文科生綜合學習,使學生具有更高的人文和科學文化素質,還成立了文學部、理學部,使得相近學科可以融會貫通。

擔任北大校長時,陳佳洱非常重視教學,強調基礎課一定要有高水平的教師來講才行。他從做副校長起,直到從校長任上退下來,一直都在講課。“我自己上課,才知道教師想什麼,學生想什麼,我理解他們,支持他們。”

今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的國慶日,也是陳佳洱的九十歲生日。爲國奮鬥了一輩子的他,生日願望依然與祖國相關。他說:“我希望我們的民族能夠實現偉大振興,我們的國家能夠建設爲科技強國。”

致敬科學家!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