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成癮,你爲什麼比別人更容易「剁手」?
年前購買的包裹都收到了嗎,你的購物喜悅還剩多少?
即便是心理醫生,我們也不可避免的在跟風,畢竟這些「更便宜」,「滿減」的策略,實在讓人難以戰勝本能。
但這則新聞的出現,讓人又不得不警惕:如今的消費態度,真的在合理範圍之內嗎?
這樣瘋狂購物的行徑,在我們精神心理科並不少見;衝動消費,購物成癮,剁手黨,吃土族在生活中更是處處可見。
你的錢究竟花到哪裡了?只有快遞盒心知肚明。作爲生活中處處存在消費「陷阱」的現代人,我們太難了!
而瘋狂購物僅僅是因爲我們的生活更好了或者商家的宣傳太難以拒絕了嗎?並非如此。
多瞭解一些「購物成癮」,也許能讓你在明年六月的大促銷時,理智一點。
購物已經成爲現代生活的標誌,它同時具有娛樂及犒賞價值,在營銷的推動下甚至能夠演變爲一場場狂歡。
根據一項匈牙利學者的調查研究:在成年羣體中,強迫性購物的總患病率爲4.9%,大學生羣體相對較高,爲8.3%。
注意!
這只是強迫性購物的患者比例,蟄伏在我們生活中的,還有許多未達到患病標準的「剁手族」。
DSM-5尚未將強迫性購物行爲(CBB)單獨列入診斷條目,而是置於「未特定的破壞性、衝動控制及品行障礙」名下。
但無論是輕度的「購物成癮」,還是重度的「強迫性購物行爲」,這一狀況的確對一部分人的社會功能及生活造成了嚴重的損害,經濟能力被破壞,家庭矛盾、法律問題等等…
無論你承認與否,瘋狂購物的背後,不單是商家的營銷,更與我們對購物行爲本身的迷戀有極大的聯繫。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成癮」。
購物成癮的人,往往具有一些易成癮的特質——「成癮人格」。
《神經精神病學辭典》中對成癮人格的定義爲:「易成癮的人格」。
首先強調:這並不是一個明確的精神病學或者心理學概念。是否有些人生來就註定要上癮?沒有定論。
但可以肯定的是,成癮往往與人格高度相關——除此之外還與「自由意志」、「自控力」和「社會風氣」等有關。
這種成癮魔咒可不僅僅會作用於你的購物行爲上!!
那麼,什麼樣的人更容易成癮呢?
強迫與成癮的「腦回路」是相似的,都可以表現爲對某種行爲的重複上。
兩者的主要差別在感受上——強迫的目的更多是降低焦慮感,成癮則是爲了追求快感。
從生物本能和心理上來講,人是社會型動物,需要陪伴。
而當被陪伴感沒有得到滿足,我們就會下意識的尋找替代品,並盡力去「沉迷」其中,用以迴避「空虛、寂寞、冷」的困境。
研究表明童年時期經歷過重大心理創傷的人,成年後容易出現成癮行爲——存在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美國士兵,三分之一存在較嚴重的酒精依賴。
可能正是因爲對愉快的感受力比較低,所以更需要重複的、大量的刺激去獲得滿足感,研究表明,這部分人羣往往更喜歡追求新鮮刺激和冒險。
我們再從疾病的角度看成癮障礙。
過度成癮會導致成癮相關的精神障礙,例如:菸草使用障礙、酒精使用障礙、藥物依賴、賭博障礙等等。
根據精神障礙與統計手冊(DSM-5)各類成癮障礙的診斷標準,成癮障礙患者通常存在明顯的共同點。
如果你的購物行爲符合以上的描述,例如說:買的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不能購物時出現焦慮抑鬱的情緒,因爲購物陷入嚴重的經濟困境等等。
你要警惕自己的購物成癮是否已經到達了病態的程度。
當然,我相信大部分人並未達到診斷標準。
購物成癮帶來的早期麻煩雖然僅限於錢包,但這也同樣讓人困擾。
如果你是一個對購物上癮的人,你一定會發現,花錢變成一件越來越容易的事情,但儘管你買的越來越多,快樂卻並沒有成比例的增加。
這種現象被學者稱爲「多巴胺誘因易感化」。
簡單點說,成癮的人,並不是被購物車「綁架」,而是被自己身體裡的多巴胺給「劫持」了。
在我們的印象裡,多巴胺是我們快樂的源泉,是幸福感的創造者,這其實是爲了方便大家理解而簡化的描述。
實際上,多巴胺並不會直接在腦海裡直接製造出快樂,它會通過一種中間商來控制我們的情感,這個中間商名字叫做「慾望」。
腦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多巴胺作用於獎賞系統,讓我們產生追求某個事物的想法,並指導我們的行爲。
多巴胺分泌的峰值,通常出現在我們做一件想做的事之前,它的作用是提高我們做某一件事情的動機。
也就是說:在你買東西的過程中,多巴胺並不是讓你用購物的結果產生了滿足感,而是控制了你的購物過程,滿足的是「購物慾望」,是那種獲得前的「飢渴感」。
爲什麼網購過程中最爽的瞬間是下單的那一刻?
因爲在你拿到買的東西之前,多巴胺的使命就完成了。
有「煙癮」的人也許更容易理解這樣的感受:所謂的「飯後一支菸」,很可能只是一種心理預期,一種「儀式」,而不是一種需求。
在你抽這支菸之前,你會覺得它是必要的,如果你因爲某些原因不能抽到煙,則會非常痛苦。而你抽菸的過程中直到抽菸之後,都似乎並沒有感受到任何「應得」的愉悅。
所以,購物成癮的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將要下的這一單,到底是非買不可,還是「望梅止渴」?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對自己幾天之前的瘋狂購物行爲產生了擔憂?
不用過分擔心,以正確的「姿勢」面對,可能「成癮」這件事還會給你帶來一定的好處。
想要是多巴胺帶給你的渴望感;需求才是理智的、真實的滿足了自己。
怎樣區分病態的渴望和真實的需求呢?
粗略的講:判斷這種方式的結果是否會對你造成傷害。
或者你可以這樣去理解:
回想一下,你的購物成果,給你帶來的快樂更多,還是痛苦更多?
羞恥、懊悔(shame)是「傷害」身心的一種情緒。
如果你因爲自身的自控力不強而過分懊悔、責怪自己,很可能會陷入情緒的崩盤。
要知道,成癮也並非十惡不赦,這也是你身心的一部分。
感性的「成癮行爲」是我們對美好的一種期待。這是一種本能,我們要做的是接納它、調整它,而非一味的苛責自己。
另外,有研究者發現成癮者身上經常發現的「願意承擔風險」和「強迫性的人格特質」在領導者身上也經常出現。
也就是說,某些通俗意義上的消極特質也會給人帶來積極的一面。
把消費的慾望轉化成生活的動力,不斷通過自己的進步獲得與之匹配的商品,這纔是我們與「癮」共生的最佳模式。
培養一個好的習慣,去替代你的強迫性購物吧。
當然這很難,比如說:讀書。
大家嘗試讀書時很容易被其他東西吸引注意力,例如:綜藝節目、網絡遊戲。
這是因爲我們將讀書的期待放得太高——我們都希望通過讀書迅速變成一個知識淵博的人,或者獲得一個豐富的自己。
但當你堅持兩天之後,發現自己並沒有任何的改變,收穫不到任何成就感,自然會從其他地方尋求滿足。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去「馴化」多巴胺這個劫匪。
多巴胺作用於的獎賞系統會根據你的期待值和現實來調整分泌。
當你的期待和收穫相差太遠,收穫的快樂獎賞也就越小,所以你翻開書的動力就會一次比一次小。
想要去馴化對「讀書」上癮,就要學會降低自己的期待,讓你的目標比現實情況,只高一點點,而且你需要量化你的期待,不要將它變成一個幻想。
例如:每天看10頁書;而不是:今天我要變得博學。
用這種通俗意義上「好的成癮行爲」去逐漸的替換掉不健康的成癮行爲,你會逐漸學會「馴化」自己的慾望,爲自己的目標進行服務。
當然,選擇求助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醫生的幫助,是當自我改善求而不得時,可以嘗試的方法。
最後,我想強調本文所討論的「成癮」,絕大部分爲非疾病狀態的成癮,尚且在可接受範圍內。
達到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的成癮切勿強行粗暴戒斷(可以簡單理解爲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嚴重的身心困擾,失去社會功能的成癮),否則如若出現戒斷反應,可能會威脅生命安全。
正如上文所說,任何通俗意義上的「消極」,都有可能轉變爲或者被馴化爲一種積極的特質。
黑暗是光明存在的意義。
沒有「錯誤」,「正確」就毫無價值。
不羞恥,不自責,耐心的接納和幫助自己,你就能收穫一個特別的、與衆不同的美好自我。
審覈醫生:彭旭
責任編輯:劉巖
插畫:劉巖
免責聲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內容均爲科普知識介紹,不含有推薦、證明等廣告屬性。科普內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爲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爲醫生臨牀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無廣告屬性。
如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或對文中來自網絡未能找到出處的圖片有版權異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