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痛感比別人更強烈?焦慮與壓力恐是幫兇

焦慮與疼痛,息息相關。(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臨牀身心學(Clinical Somatics)是一種神經肌肉教育方法,幫助釋放長期緊繃的肌肉,恢復自然的姿勢、動作,還能消弭疼痛——這一切無需仰賴藥物或手術。最棒的是,這門創新的科學將權力放在你手裡。你不需特殊訓練,也不需支出昂貴費用而反覆向治療師尋求診治。臨牀身心學的練習可以居家自己進行。

釋放疼痛第1步,瞭解疼痛形成機制大腦神經系統的運作;第2步,透過身心技法改變動作模式,重新教育神經系統;第3步 時時覺察,持續練習,讓健康的動作模式帶你走向長壽。

這本書探討迷人的疼痛科學!美國身心學專家莎拉華倫,從疼痛生成機制與大腦神經系統的關係,及人體肌肉與關節爲何會步向長期疼痛和機能退化談起,並提出如何應用臨牀身心學來重新訓練神經系統,減輕日常的疼痛。

【精彩書摘

壓力反應受到反覆活化之後,可能會導致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這種情緒疾患的特色是過度擔憂、緊張性的行爲、焦躁、不安、疲倦、注意力難以集中、肌肉緊繃和睡眠障礙。在研究實驗中,透過人爲刺激來模擬糖皮質類固醇杏仁核的效應,確實會造成老鼠發展出類似於焦慮的情況。

長期受焦慮所苦的人,處於一種持續不退的高張壓力狀態,他們總是急躁不安,處於情緒張力的邊界,擔憂着那些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對於負面事件強烈的預期心理,使得他們對各種刺激都過度反應,包括疼痛。

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焦慮的病人對冷和熱刺激的反應都更爲強烈,他們更快將手指抽回,也把疼痛的程度評得比較高,如果讓健康受試者誘發出疼痛相關的焦慮,也會得到類似的結果,這顯示即使一個人沒有廣泛性焦慮症,仍然可能對某個類型的疼痛發展出焦慮。

受焦慮所困擾的人所記得的疼痛經驗,也比當時實際的疼痛程度來得嚴重。在一個對接受牙科處置者進行的調查顯示,術前焦慮程度最高的人回報的疼痛程度不只比對照組高,而且在三個月後再次接受調查時,受訪者依其記憶爲當時的疼痛評分,所得的分數甚至比他們原本評的還高。遺憾的是,這種不實際的疼痛記憶只是進一步地增加負向預期而已,使得他們在下一次接受牙科處置時更覺疼痛。

類似的調查啓發了近一步的研究,測試抗焦慮藥物舒緩疼痛的效力, 如苯甲二氮䓬( d i a z e p a m )和氯二氮平(chlordiazepoxide),這些藥物目前是長期疼痛者的常規處方藥。抗焦慮藥物作用於疼痛感知的「反應」部分,它會讓神經系統慢下來、不至於太激動,以藉此紓緩疼痛經驗。

在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這樣的焦慮狀況裡,壓力、記憶和疼痛一擁而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羣,往往形成於人們歷經某個他們認爲威脅自身或是他人福祉的事件之後,這樣的狀況可以是單一次的經驗,例如車禍、遭受攻擊或是天災;也可以導因於反覆暴露於高度壓力的情境,像是戰鬥或受到長期虐待。

創傷後壓力症候羣容易被反覆出現的念頭與惡夢折磨,迫使他們一而再地反覆經歷創傷事件的再現,以及隨之而來的壓力。創傷後壓力症候羣患者有較高的比例會感受到長期疼痛,疼痛的程度也比對照組和焦慮症者來得更強烈。許多調查指出,高達八成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羣患者遭受長期疼痛困擾,而且創傷後壓力症狀的嚴重度與疼痛強度直接相關。

最糟的是,身處疼痛之中的人們常感覺自己彷彿對疼痛一點控制能力也沒有,研究顯示45%長期疼痛者會形成一種以上達診斷標準的焦慮疾患。長期肌骨疼痛、嚴重燒傷和其他會造成疼痛的病症來源,像是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癌症和愛滋病者,其中有高達五成會呈現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羣的症狀。

不只焦慮疾患會加重疼痛感受,單純只是疼痛也會讓我們形成焦慮。身處於疼痛中是充滿壓力的,疼痛使我們焦躁不安,還會減低專注與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人們會擔心無法維持正常的工作與活動,還會擔心疼痛不會消散。疼痛使人在夜裡輾轉難眠,缺乏足夠的睡眠又增加壓力的程度,人們還會感到被孤立,因爲其他人不明白他們正經歷着什麼樣的苦難。

事實上,承受長期疼痛的人形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羣的機會,是其他人的四倍之高,長期疼痛和焦慮疾患往往彼此強化,造成惡性循環,使人更難以脫離疼痛。

(本文摘自《釋放疼痛》/商周出版)

【作者簡介】

莎拉.華倫Sarah Warren

美國身心動作教育的整合推廣者

取得認證的臨牀身心教育者(CSE)、「身心動作中心」(Somatic Movement Center)負責人。以湯瑪斯漢納(Thomas Hanna)的「臨牀身心教育法」爲其教學主張,協助許多人解決背、頸、肩臂、臀、膝蓋,及坐骨神經痛、脊椎側彎等問題。

莎拉.華倫于波士頓芭蕾學校和音樂學院學習芭蕾和現代舞長達十年,舞蹈學習啓蒙了她探索心智身體間的關連性。大學轉向視覺藝術領域畢業後歷經六年設計師高壓繁忙的工作,致使她離身體愈來愈遠,習舞的背傷也始終困擾着她,機緣巧合下她走入瑜伽世界,併成爲教學者。

2008年她認識了以整合應用亞歷山大技巧、費登奎斯方法、舞蹈和瑜伽哲學等,今日所謂的「身心學」(Somatics),這門新興藝術使作者對於身、心、老化等議題產生全新觀點,推動以「身心學」概念做動作練習,做爲保護兼預防之道,同時提倡「無痛瑜伽」,讓體位法的練習更安全。

譯者簡介】

楊琢琪

臺大醫學系畢業後進入馬偕紀念醫院的麻醉專科訓練,帶着麻醉科背景進入慢性疼痛照護領域,多年臨牀觀察發現西醫對於與退化相關的、長期肌肉骨骼關節疼痛的處理,往往只是短期紓緩症狀,鮮少探究背後成因,因而踏上跨領域的學習之路。結合所學與診療經驗,他相信身體使用的習慣和肌骨關節的退化現象大有關聯,希望鼓勵大家改變身體慣性,從根源化解相關的困擾。

現爲疼痛門診主治醫師、好時良身共同創辦人(暱稱好時爸爸)。

臉書專頁:『疼痛醫師:楊琢琪』

李忻怡(Lala)

北藝大舞蹈碩士,自幼習舞,在舞蹈當中經歷惱人又令人沮喪的受傷與疼痛,這個經驗使她深刻體會備受疼痛困擾的辛苦,後透過身心學的學習,使身體重回自在且更有品質的狀態。也因爲這樣的收穫,便一頭栽入身心學的學習與分享,希望藉由教學引導,使人們更有意識地去覺察與愛自己,從而使身體活動更有效率、身心更平衡,並重新憶起身體本有的智慧。

現爲身心動作教育推廣者、好時良身共同創辦人(暱稱好時媽媽)。

《釋放疼痛》/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