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喊話:歡迎李子柒來雲南!
11月12日
文化類視頻創作者李子柒迴歸
她以製作精美的視頻爲載體
將中國鄉村田園般的生活
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傳向海內外
迴歸後
李子柒目前一共更新了3條視頻
漆器、竹藝、蜀錦、絨花……
這些非遺文化藉由李子柒的視頻
來到了大衆視野裡
擁有了出圈的機會
李子柒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
停更的三年裡
她去過20多個省
拜訪100多名非遺傳承人和文化工作者
找到了以後的方向
圖源:新華社
隨着李子柒的復出
各地文旅紛紛曬出了自家的寶藏非遺
邀請李子柒前去體驗
相關話題也登上熱搜
評論區裡的網友們
也都在爲家鄉的非遺宣傳喊話
歡迎李子柒來家鄉感受非遺的魅力
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
也在微博喊話
歡迎李子柒來雲南推薦雲南非遺
作爲我國少數民族最多
文化多樣性最爲典型的省份
雲南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創造了多姿多彩、特色鮮明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統計
截至今年6月
雲南已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7項
位居全國第10
從浸透溫度的白族扎染
巧奪天工的劍川木雕
到聞名遐邇的建水紫陶、永子圍棋
再到驚豔世界的楚雄彝族服飾
非遺已經成爲
雲嶺大地的亮麗名片
閃爍着耀眼的光芒
下面
小編就帶大家瞭解幾個
雲南“非”同“遺”般的
特色非遺吧
大理白族扎染
藍續 供圖
“方圓綺錯,極妙窮奇
蟲禽品獸,物有其宜”
扎染古稱“夾纈”“扎纈”“絞纈”
是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
其清新素雅、韻味別緻的紋飾特點
以及精湛的工藝技巧
使之然屹立於我國傳統民間藝術之林
扎染工坊 王澤航 攝
白族扎染
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爲坯料
植物藍靛爲染料
扎染主要步驟:畫刷圖案、絞扎、浸泡
染布、蒸煮、曬乾、拆線、漂洗、碾布等
製作技藝中
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最爲關鍵
一方方染布上
蒼山彩雲洱海浪花,花鳥魚蟲塔蔭蝶影
樸實生動,千姿百態
是濃縮了萬物生靈的圖騰
大理市融媒體中心 供圖
據史書記載
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染織之法
唐貞元十六年
南詔舞隊到長安獻藝
所着舞衣“裙襦鳥獸草木,文以八彩雜革”
即爲扎染而成
扎染製品 王澤航 攝
如今,白族扎染技藝
尤以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最具代表性和特色
這裡“家家有染缸,戶戶出扎染”
1996年被原國家文化部命名爲
“白族扎染藝術之鄉”
2006年,白族扎染技藝
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建水陶器燒製技藝
提到建水
就會想起那巧奪天工的紫陶
早在3500多年前
建水就有了古老的陶藝
建水紫陶以“堅如鐵、明如水
潤如玉、聲如磬”聞名
建水紫陶 賀凱 攝
建水陶器燒製技藝
由制泥、手工拉坯、溼坯裝飾
雕刻填泥、高溫燒製、無釉磨光等工藝組成
建水陶器所用的陶土呈紫色
故又稱“紫陶”
成品無鉛,無毒,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
其品質明淨如鏡,叩之清脆如磬
圖源:建水縣融媒體中心
建水陶器多以
傳統中國書法、繪畫作爲裝飾
風格古樸高雅,文氣盎然
紫陶技藝的傳承
體現着建水兒女
對藝術之美孜孜不倦的追求
永子圍棋
永子又名“永棋”
是永昌(今雲南省保山市)所產的圍棋子
迄今已有500年曆史
《徐霞客遊記》中記載
“棋子出雲南,以永昌爲上”
永子以保山特有的南紅瑪瑙、黃龍玉、翡翠和琥珀等爲原料 新華網
這種棋子
以保山南紅瑪瑙、玉石
翡翠和琥珀等
爲原材料
採用保密配方和
特殊技法進行熔鍊
再由經驗豐富的技師
手工滴制而成
永子在光照下宛如碧綠的翡翠。新華網 趙普凡 攝
永子質堅色潤、細膩如玉
觸子心舒、冬暖夏涼、雋永神韻
是古往今來公認的棋中聖品
普洱茶製作技藝(貢茶製作技藝)
雲南普洱茶主要產於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和勐海縣等地
在長期生產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製作技藝
寧洱縣普洱茶製作技藝
又稱“貢茶製作技藝”
是當地茶工在千百年的實踐中
積累經驗而逐步形成的
這種技藝與地方民俗緊密結合在一起
茶葉採摘開始前必須先行祭禮
即向茶神行敬獻儀式
儀式結束後,製作開始
製茶者按一定標準
嚴格選擇採摘地和採摘時節
遵照具體技術要求
以手摘方式採選原料
原料備齊後即進入殺青揉曬環節
以特定工藝將鮮葉加工成曬青茶
隨後是蒸壓成型
即通過蒸、揉、壓
定型、乾燥、包裝等工序
將曬青茶製成各種成品茶
普洱市委宣傳部 供圖
彝族服飾
楚雄彝族服飾歷史悠久、類型衆多
工藝精湛、紋飾精美、內涵豐富
擁有1700多年的傳承歷史
被譽爲“穿在身上民族史書”
2014年
楚雄彝族服飾被列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胡超 攝
彝家兒女用一雙雙巧手
把對世界的認識、對生活的熱愛
對歷史的記述
繡在布中、穿在身上
用彝繡記憶楚雄的厚重歷史文化
多彩風土人情
使彝繡煥發出頑強的生命力
和新時代的藝術魅力
圖源:“楚雄發佈”微信公衆號
楚雄彝族服飾具有
文化深厚、圖案秀麗、構思巧妙
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濃郁的獨特風格
充分反映了楚雄彝族人民的
審美標準和生活習俗
納西族東巴畫
東巴畫是納西族傳統繪畫中
最有代表性的藝術遺產
其通過圖案和符號的運用
傳遞了納西族人民
在與其他民族融合交流過程中
對自然、宇宙、生命
和人類命運的理解和思考
東巴繪畫所用的東巴紙、竹筆、礦物顏料 雲南省非遺中心 供圖
東巴繪畫製作的方式
主要以木片、東巴紙、麻布等爲材料
用自制的竹筆蘸松煙墨勾畫輪廓
然後敷以各種自然顏色
絢麗多彩,歷經數百年而不褪色
納西族東巴畫 雲南省非遺中心 供圖
2006年
納西族東巴畫入選了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如今,爲保護和發展這門古老的技藝
東巴畫不僅被廣泛運用於
納西族的節日、慶典中
起到增添喜慶氛圍的作用
還成爲了麗江文化旅遊的重要亮點
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劍川木雕
圖源:“大理文旅”微信公衆號
“雕得金龍騰空飛,刻出雄雞報五更
鑿成百鳥枝頭唱,鏤花引蜜蜂。”
千百年間
劍川匠人能工善藝
以木雕爲歌
鑿出人間的萬種風情
劍川縣的木雕作品細部 蘇金泉 攝
劍川木雕萌發之時
是千年之前大理南詔強盛之時
漢族工匠入大理國建造宮殿城樓
使得原本古樸粗獷的白族木雕
融合了江南水鄉的精緻細膩
智慧的白族人民融會貫通
將心血傾注到一方木材之中
無需繪彩描金
原木本色即可一展萬物生機
若刻花鳥,可聽鶯啼,一嗅花香
若刻山水,可遊四海,一觀青綠
若刻人物,可察人情,一悟青史
木雕工藝品 胡妤雅 攝
1996年劍川被原國家文化部命名爲
“中國木雕藝術之鄉”
2011年劍川木雕被列入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3年劍川木雕
成功註冊“國家地理證明商標”
斑銅
斑銅福豬 會澤縣委宣傳部 供圖
銅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金屬
在我們的刻板印象裡
銅的顏色好像總是單一的
而斑銅褐紅色的表面呈現出
離奇閃爍、瑰麗斑駁、變化微妙的斑花
獨樹一幟
堪稱金屬工藝之冠
斑銅製作 會澤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妙在有斑,貴在渾厚。”
自問世之時起
斑銅工藝就以其厚重古樸
典雅富麗、熠熠生輝的藝術效果而揚名
其製作工藝極爲複雜
且技術要求極高
經過銅匠的鍛打、成型
燒斑、顯斑、露斑等
二、三十道工序
歷時兩、三個月
一件巧奪天工的斑銅作品
才得以橫空出世
且用斑銅製作的各器物
斑影無一雷同
因此享有“中華一絕”之美稱
斑銅作品 會澤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作爲民間傳統金屬加工工藝
斑銅製作技藝現今主要流傳於
曲靖市會澤縣、昆明市
2008年,斑銅製作技藝
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源:“雲南發佈”微信公衆號
雲南非遺豐富多彩
宛如散落在
彩雲之南大地上的璀璨星辰
每一顆都閃耀着
獨特而迷人的光芒
來源 雲南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新華網、雲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九派新聞、紅星新聞、四川觀察、雲南發佈、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大理市融媒體中心、會澤縣委宣傳部、會澤縣融媒體中心等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楊颺
主編 嚴雲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