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機遇或挑戰? 再論大陸新質生產力
大陸力推新質生產力,強調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培育新興和未來產業,無論是數位科技的產業化,或傳統產業的數位轉型,都是新質生產力涵蓋範圍。圖/新華社
「新質生產力」成爲大陸近來熱度最高的概念。雖然有西方媒體認爲,這只是新瓶裝舊酒,並未指出新的方向。但誠如筆者之前在〈釐清大陸新質生產力概念及其影響〉一文提及,一向強調理論先行的中共,必將以新質生產力作爲產業發展的宏觀指引。因此,對臺灣來說,對此概念的進一步理解,絕對有其必要。
大陸官方指出,所謂的新質生產力,是由科技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及產業的轉型升級等因素催生;其要擺脫的是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及生產力發展路徑;強調的則是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培育新興和未來產業、推進數位經濟。
■爲何提出?着眼產業?利用的生產要素?
由於官方的解釋仍過於概念化,並不容易理解。因此,透過提問,可較清楚理解何謂新質生產力。
一、爲何提出?上個世紀80年代大陸改革開放後,藉由廉價的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高度鑲嵌在經濟全球化的生產體系。然而,歷經40年的發展,大陸的低成本生產優勢已逐漸不如東協、中南美洲、甚至非洲等地區;粗放的發展模式亦難以爲繼。與此同時,美國啓動的貿易保護主義與科技封鎖、歐盟推動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甚或是地緣政治衝突的黑天鵝,都讓大陸必須加速推動產業的結構調整與升級。換言之,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大陸產業發展到此階段,必然走上的道路。
二、着眼那些產業?雖然大陸當局指出,包括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低空經濟、量子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AI)等戰略性新興與未來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但其亦強調,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任何運用創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增加效率、提高質量,都可視爲新質生產力的實踐。可以這樣理解:無論是數位科技的產業化,或傳統產業的數位轉型,都是新質生產力涵蓋範圍。
三、利用的生產要素爲何?如前所述,過去大陸經濟發展過度倚賴土地、自然資源、能源等傳統生產要素,新質生產力強調的,是包括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特別是扮演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核心的技術和數據兩大要素。就是說,新質生產力的特點,就是除了強化以AI、互聯網、物聯網爲主的新技術應用,同時透過海量數據能量的釋放,讓「數據」能成爲有效的生產要素,並擴大應用、流通。可以說,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智力」、「腦力」,而不在「體力」。
■大陸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挑戰
歸納來看,新質生產力就是新型人才(能掌握現代技術),運用新勞動對象(例如數據要素),打造新勞動工具(例如生成式AI),建立新型基礎設施(例如大數據中心)。簡單說,就是應用新技術、新生產要素,提升產品品質及效能;亦即大陸強調的「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
然而,大陸發展新質生產力仍面臨幾大挑戰:
首先,如何調動市場的積極性。綜觀西方新技術的開發,基本上多是基於高度自由化的市場環境;也就是說,如何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是創新的關鍵。因此,如何建構一個讓企業願意發展的法治環境,例如智慧財產權的保障;或是避免對企業進行不必要的干涉,例如爲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下的過度監管,是大陸發展新質生產力,首要面對問題。
其次,如何提供有效有序的金融支持。新質生產力強調,要運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培育新業態,以創造所謂的「三新」經濟。但新技術的研發,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因此,要如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同時避免企業、科研單位「一哄而上」的提項目甚至「騙補」,這是第二個問題。
最後,如何因應西方的打壓。新質生產力強調的創新,有所謂0到1的換道超車;也有從1到N的彎道超車。大陸近年來在新能源車、數位科技等領域,雖已展現彎道超車氣勢;在例如第三類半導體方面,甚至呈現換道超車可能。但無論是彎道超車或換道超車,現階段都很難完全規避西方國家的技術或產品,因此,如何因應西方國家的抵制,將是大陸此刻最艱難的考驗。
新質生產力雖然未脫離過去論述範圍;但其所引導的產業發展方向,對大陸、乃至全球產業環境,勢必造成巨大影響。因此,即便是新瓶裝舊酒,仍有討論價值。然而,發展新質生產力,絕非在旦夕之間;無論是對上述諸多考驗的迴應,亦或制度政策之間的協調,都是極爲艱難的系統工程。未來如何,仍應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