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常會釋放重磅信號 新一輪降準窗口打開了?
在短期降準預期落空的背景下,高層2021年首次釋放降準信號,超出市場預期。
7月7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推出支持碳減排的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還提出,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目前來看,降準存在空間,對於銀行、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來說,降準也有必要。通過降準,釋放長期資金,降低銀行負債成本,有助於引導銀行進一步的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降準窗口打開
今年以來,大宗商品漲價、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因素疊加,給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帶來了經營壓力。
此次國常會提出,針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要在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礎上,保持貨幣政策穩定性、增強有效性,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這也是2021年以來,高層首次釋放降準信號,大大超出市場預期。
溫彬認爲,從基礎貨幣投放角度看,近幾年,央行在基礎貨幣投放方面更多的是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及公開市場操作的方式。但MLF總體相對於降準而言期限較短,並且有一定的成本。
去年以來,監管部門加強了對銀行負債端的管理,對互聯網存款、結構性存款、創新存款等進行規範。近期,又優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確定方式,將原由存款基準利率一定倍數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爲在存款基準利率基礎上加上一定基點確定。
“這些措施都有助於銀行降低負債成本。降準釋放長期流動性,有助於商業銀行更好地做好資產負債管理。”溫彬稱。
具體到降準方式來看,溫彬認爲,定向降準的可能性更大。“特別是針對中小金融機構的定向降準,可以進一步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在時機選擇方面,他認爲,應考量通脹水平,如果6、7月份通脹開始趨於收斂和回落,三季度末實施降準或定向降準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時間窗口。
國常會還提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設立支持碳減排貨幣政策工具,以穩步有序、精準直達方式,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的發展,並撬動更多社會資金促進碳減排。在試點基礎上,於今年7月擇時啓動發電行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下一步還將穩步擴大行業覆蓋範圍,以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此前,央行多次表示,研究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以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爲目標,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在最新的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中,央行提出,要研究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
日前,央行副行長劉桂平在第十三屆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央行正在抓緊研究設立直達碳減排領域的碳減排支持工具,通過向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資金,支持金融機構爲具有顯著碳減排效應的項目提供優惠利率融資。
在碳減排支持工具的設計上,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也表示,它的原則就是市場化、透明化、國際化。市場化是指按照市場化原則設計激勵相容機制,激發金融機構積極性,主動向碳減排領域配置更多資源。透明化是指工具的機制、應用規則都是明確的,可操作、可計算、可驗證,政策具有精準性和直達性。國際化是指工具支持的碳減排領域和國際接軌。
而針對碳減排支持工具的設計,也引起市場廣泛討論。在市場看來,綠色再貸款可能是碳減排支持工具之一。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曾表示,建議人民銀行考慮設立較大規模的再貸款機制(每年數千億級別);將較低風險的綠色資產納入商業銀行向央行借款的合格抵押品。
光大證券研究所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對第一財經表示,一方面,再貸款作爲定向性的貨幣政策支持工具,能夠實現對於綠色金融領域給予精準支持;另一方面,再貸款利率較MLF利率更爲優惠,較低成本的資金對於綠色金融體系的支持,也是一個激勵性的舉措。
從利率水平來看,6月15日,央行開展1年期MLF操作2000億元,中標利率爲2.95%;6月30日,央行再貸款、再貼現利率表顯示,一年期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爲2.25%。
“此外,再貸款工具使用起來比較靈活,會根據實際情況變化,在額度方面進行動態調整。”王一峰稱。
再貸款將常態化使用
再貸款,是指央行爲實現貨幣政策目標而對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再由金融機構貸給客戶,再貸款是一種帶有較強計劃性的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目的在於調節基礎貨幣供應並引導信貸投向。
從2014年開始,再貸款工具功能不斷豐富,依據2014年初央行發佈的《關於調整再貸款分類的通知》,將再貸款分爲四類。即流動性再貸款、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金融穩定再貸款以及專項政策性再貸款。
其中,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包括支農、支小、扶貧,發揮着引導金融機構信貸投放三農、小微等國家重點領域和實體經濟薄弱環節的功能,定價低於流動性再貸款。
疫情期間,央行創新再貸款工具,推出了一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重點是防疫專項再貸款+財政貼息、再貸款、再貼現以及政策性銀行專項信貸等,合計規模1.8萬億元,在助力抗疫和企業復工復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王一峰認爲,未來,再貸款再貼現工具會常態化使用,使用力度會進一步加大,以此實現更多的定向性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