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典落幕 許嘉璐:國學有圈層有生態 定義之爭見仁見智

11月18日,備受矚目的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在北京舉行頒獎盛典。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賀信,來自海內外的學者專家和傳媒、公益、企業等領域精英近四百人集體致敬國學。著名學者杜維明榮獲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年逾八旬的國學名宿樓宇烈張立文成中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篔簹書院等機構,《國家寶藏》、《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展演等新項目,以及30部學術著作分享了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成果獎。從中國詩詞大會上成功奪冠的「外賣小哥雷海爲再演逆襲神話,而此前呼聲很高的臺灣著名詞人方文山意外落選,爆出了本屆最大冷門。

本屆國學大典由嶽麓書院鳳凰網敦和基金會、一點資訊聯合主辦,鳳凰衛視王魯湘許戈輝再度聯袂主持頒獎盛典,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哲學學會、中國訓詁學研究會、中國比較文學學會、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中華孔子學會、中國孔子基金會等八大學術支持機構負責人,中宣部外文局巡視員胡曉東,湖南省文化旅遊廳副廳長張帆,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孟至嶺,以及劉笑敢、王守常、葛承雍、龔鵬程、朱大可、陳少明、王傑、于丹等知名學者現場助陣,讓本屆國學大典亮點頻頻,高潮迭起。

許嘉璐:國學有圈層生態 定義之爭見仁見智

作爲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總顧問,許嘉璐在賀信中說,中國文化本身是個複雜多元的體系,名相與義涵之間,時或精微,時或模糊,本身就包含着中國智慧。國學的定義也是如此,今人見仁見智,歷史上的爭論也從未終止過,而國學也在爭鳴中不斷豐富、深入、轉化、提高。國學既是活潑潑的,也是有圈層、有生態的,惟具此溫情與敬意,乃有親近與傳承。從學術研究到普及教育,從大衆傳播到公益踐行,從生活方式到商業開發,今天國學呈現出多元而有生氣的態勢。

許嘉璐表示,樂見學者專家成果斐然,媒體傳播推陳出新,文化同道各顯千秋。文化是流淌的血脈,家國是精神的故園,故此,誠須向深耕於國學研究與傳播的所有智者致敬,向探索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並使其獲得當代化與世界化的有志之士致敬。

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朱小健教授宣讀許嘉璐賀信。

樓宇烈:影響我最大的先生不止一位 是一批

作爲本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的雙料得主,84歲的北大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先生既有著作《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獲「國學成果獎」,又以師道風範獲得「國學傳播獎」之「公共建設力獎」。頒獎詞評價他「恪守師者之本分,傳道、授業、解惑,至今不輟;篤行學者之良知,課堂、書齋、社會,奔走忘年。穿行於儒釋道,探究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取精用弘;淡泊於功名利,闡述國學傳統的當代價值,明體達用。他爲典籍做註解,傾心盡力;對傳統發新論,中正平和。不計身段,普及人文通識;立足根本,宣贊文化自信。他既對傳統保持溫情與敬意,又不失現實的批判與審視;既有入世修行的融通智慧,又具謙謙君子的風度襟懷,不苟爲,不刻意,不執着。」

當曾經的學生王魯湘追問樓宇烈影響其最大的先生是誰,他表示,不只是一位,而是一批。「我上學的時候全國只有一個哲學系,全國哲學領域的那些先輩都集中到了北大,不僅是中國哲學界,西方哲學界也一樣,很多老先生都對我都有很大的影響。這一批大師撫育了我,才能讓我在傳統文化當中堅持不懈地工作。」

83歲的「海外影響力獎」得主、夏威夷大學終身教授成中英先生在親人陪同下,專程從大洋彼岸趕來。主辦方在頒獎詞中評價他「首倡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國際易經學會、國際儒學聯合會等國際性學術組織」,「運思於古代與現代,以本體詮釋另闢蹊徑;奔走於西方和中國,雖耄耋之年不辭艱辛。關照源頭活水,力推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自言知易行易,殷盼中華文化的再創造和新覺醒」,是海外儒學研究的代表人物,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知行楷模。

成中英表示,這個獎對自己有很重要的意義,回首過去半個世紀的學術經歷,要特別感謝父母、妻子、老師方東美先生以及學生和朋友。自己一直致力於把中國文化的精華、中國哲學的智慧和價值弘揚出來,希望年輕人也能更好地挖掘、傳承、傳播和創新中國文化。「人類正在走向一條道路——西方工業文明的強權政治,需要把中國文化講求德行的精神發揮出來,也必須面對面地跟西方學者進行平等、互惠的交流。我深信,人類的發展有賴於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賴於中國文化的振興,有賴於中國人的自信和創新。」

「外賣小哥」名利雙收 雷海爲:從未想過詩詞能帶來實利

曾經的外賣小哥、如今的教研老師雷海爲,在本屆國學傳播獎的評選過程中,再度上演「黑馬」好戲,不僅在網絡投票環節遙遙領先,而且在終評會上力壓方文山等名人高票中榜。組委會的頒獎詞對此做出詮釋:

「庸常的日子裡,我們渴盼奇蹟。而他的出現,滿足了這一集體飢渴。一個樸素的外賣小哥,在中國最大的電視舞臺上一鳴驚人,奪得詩詞大會總冠軍,完美詮釋了草根的成功逆襲。成名之前,他未必奢望憑此愛好博求非常名利,只是陶冶其間,樂享古典神韻。越是浮躁的時代,越需要沉潛味道,變化氣質。在生存壓力下不改志趣,於碌碌風塵中毋忘詩心。」

雷海爲本來準備了一番獲獎感言,但主持人許戈輝顯然並不滿意「標準答案」,連連追問他,是否因詩詞大會奪冠而生活發生巨大改變。雷海爲說,「詩詞給我帶來了什麼,說起來真是讓人感慨萬千。因爲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能夠給我帶來什麼實際性的利益,只是出於自己的熱愛。」

方文山落選卻「與有榮焉視頻透露新玩法

儘管在此前的網絡投票環節,方文山因發微博力挺敦煌研究院而被網友狂點贊,但最終與本屆國學傳播獎失之交臂。對此他並不介意,還特別錄製兩段視頻力挺國學大典。他表示,能夠入圍「其實帶有一種『與有榮焉』的感覺,因爲這個獎在國學領域、文化領域是一個很慎重、很嚴謹的獎項,入圍也代表了我們在推廣國學、傳統文化方面的一些小小成績被看見、被關注、被賦予肯定,在此很感謝主辦方。」

談到自己正爲推廣國學與傳統文化所做的新工作時,方文山透露,除了已經持續六年的西塘漢服文化周,自己還會進行一項跟書法、戲劇有關的項目,「我始終認爲,要全面性、普及性、更大範圍性地推廣國學與傳統文化,必須用通俗的形式、用通俗文化去推廣。」

杜維明缺席頒獎現場 視頻稱「國學是具有全球意義的地方價值」

揭曉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是每屆國學大典的壓軸大戲。今年這個大獎頒授給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國際哲學院院士杜維明。不過,他因傷無法親臨現場,特別委託北京大學張學智教授領獎,並錄製了22分鐘視頻。

杜維明謙遜地表示,自己「對國學的研究是很有限的,所能掌握的資源不多,即使是所謂終身,所獲得的成就也只是大海中間的一勺水」,不過,在視頻中,他將更大的篇幅用於分享自己對國學「體之於身」的新理解,「能夠有這樣一個機會來說明我的一些感受,我是非常非常感激,也認爲有這樣一個機會發表一些自己的感想,是終身難得的機遇」。

杜維明認爲,現在意義上的國學是具有中國特點的,而這個具有中國特點的學問又有區域的價值,包括受到中國文化圈影響的東亞各個地方,乃至於東南亞,也有全球的意義,這是一個國際性的學問,不僅是一個地方性的學問,是一個有地方價值,而有全球意義的學問,是人類文明共同發展的一個特殊方向。因此,我們不能夠封閉傲慢,必須以開放的心靈來了解國學在各個不同的層面所體現的價值。我們當然絕對不能妄自菲薄,因爲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的認同。國學爲我們帶來了一個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機會,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的發展,和一度一度地從各個不同的側面開展出來的新的領域和新的視野,最終實現全球化。

杜維明指出,國學楷定於《六經》,孔子以「仁」發明斯道。在儒家傳統裡面,沒有其他精神傳統中「先知」,但是每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發展,能夠通過自己的自覺,負起承繼發展文明的責任。這套學問,就是孔子曾經強調過的「爲己之學」,也就是身心性命之學,是一種爲了建立個人人格,而通過「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方向,能夠爲所有的人類創造價值,提供了一條寬廣的思路。談到國學未來的發展,杜維明說,自己想提一個比較寬廣的理念,用現代的一種平實的語言來描述,它是一種精神性的人文主義(Spiritual Humanism),它包括四個完全不可分隔的側面,每一個側面有它獨立發展的價值,同時又和其他的側面有緊密的聯繫,這就是己、羣、地、天。最後他提到宋儒張載實踐「仁者以天地萬物一體」的氣度所揭示出的國學精神:和而不同,天下爲公。

獎單折射國學生態變化 王魯湘:讓僞國學、僞大師無處遁形

從2014年以來,兩年一度的全球華人國學大典,不僅是海內外華人集體致敬國學、親近傳統的人文盛宴,也是觀察當代國學研究與傳播生態的「晴雨表」,分析傳統文化當代轉化的「風向標」。備受矚目的全球華人國學獎評選,前兩屆國學獎得主分別頒授給饒宗頤、李學勤、張豈之、葉嘉瑩、星雲大師等名家大咖和孔子學院、北京故宮博物院等文化機構。

而本屆獲獎者,除了有樓宇烈、張立文、成中英、杜維明等名宿鴻儒,有王水照、吳鎮烽、陳來郭齊勇黃俊杰榮新江葛曉音李零閻步克辛德勇等40餘位資深學者的典範著作,以及三十年磨一劍的《走向世界叢書(續編)》、《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現象級電視節目《國家寶藏》,還出現了草根勵志明星雷海爲、篔簹書院、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清明上河圖3.0》、喜馬拉雅APP等新亮點。學術與傳媒攜手並進,公益與商業共振同頻,讓國學傳播呈現出當代化、生活化、大衆化、多元化的盎然生態。

如何讓國學擺脫嚴肅面孔,以更加親民、更加時尚、更加大衆的方式融入當代生活呢?,鳳凰衛視主持人王魯湘認爲,傳統文化復興的大勢已成,國學要吸引一代代年輕人去親近,可以從活潑潑的人、活潑潑的學問、活潑潑的作品與項目中,找尋值得大家去學習、去致敬、去親近的典範。同時,當大家越來越注意到中華文化當代價值的時候,如何本着現代意識,站在當代立場,去僞存真,重新激活傳統文化,弘揚其內在精神,放大其聲量影響,這尤其需要學術界與教育界、傳播界的協作。只有主動弘揚中華文化的正學與正道,才能讓那些淺薄浮躁、裝腔作勢的僞國學、僞大師無處遁形;只有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有了基本的鑑別能力,國學乃至中華文化的本來面貌纔有可能還原;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纔有可能得到弘揚。

鳳凰網副總裁、總編輯鄒明在致辭時表示,三十多年前,席捲中國大陸的「文化熱」,曾經深刻影響一輩人。而今天的國學復興能否影響當代和未來的年輕人,應當是舉辦國學大典的題中之義。文化能夠生生不息,因爲它不陳腐,不世故,有來路,有態度,因爲它能順隨時代變遷,喚醒良知,轉移風氣,涵養人心,激發生氣。兩年一屆的國學大典,是一座橋樑,一扇窗戶。從這裡可以看到國學研究與傳播的時代典範;也可以觀察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生態變化。無論技術產品如何更新迭代,鳳凰網始終不變的價值堅守,是中華情懷,全球視野,包容開放,進步力量。故此特別強調大文化的優質生態建設,重視多元開放的文化品牌開發。國學大典、一路書香、最強辯手、春天讀詩、中國有範兒等等,就是探索中的大文化IP。我們深信。鄒明說,一代有一代人的文化使命,中華文明數千年未曾中斷,因爲無論盛世還是衰世,總會有文化託命之人挺身而出,接續文脈,重振斯文。故此應該對國學的當代發展保持堅定信念:照亮人類前途的文明智慧,一定如源頭活水,德澤廣佈;推動社會進步的思想文化,一定會因勢而動,轉化常新。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如何與現代性價值結合,促進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全球華人國學大典主要發起人、一點資訊CEO李亞認爲,國學的價值與弘揚,取決於其當代性、現實性、實用性、與世界性,關鍵在於其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能否幫助我們解決個體、家庭、組織、社會在日常中遇到的鮮活的問題,應對在現代化、市場化、網絡化、全球化轉型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並在跨文明對話中帶來具有普世價值的啓發與借鑑。幫助人們在智能化時代重新學做人(Learning to Be Human in AI Times),這正是一點資訊作爲智能時代價值內容傳播平臺的使命,也是參與聯合主辦國學大典、推動國學傳播的動機。

湖南大學黨委書記鄧衛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當前,我們處在中華傳統文化走向復興的偉大時代,也處於一個高度重視「傳播」的時代。國學經典,燦若星河,浸潤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靈魂與血液。湖南大學的前身——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生命力最持久、人文底蘊最厚重的古老學府,從古代書院到現代大學的轉變,她的故事完整展現了中國大學發展的過去和現在,堪稱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活化石」。致敬國學、親近國學、重建斯文,國學大典的聯合創辦,既是湖南大學守護民族文化根脈的自覺行動,也是湖南大學在新時代重塑文化自信、重構文明價值的現實情懷。如今,國學大典已經逐漸成爲華人世界最具人文厚度、最有公信力的文化盛典。他呼籲全社會共同塑造全球華人的精神標識、打造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

敦和基金會作爲第二、三屆國學大典的聯合主辦方,理事長沈旭欣在致辭中表示,敦和基金會以「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人類和諧」爲使命,主要貫徹「系統性資助」的資助策略,其中對國學傳承領域的資助主要分四個方向:探源性挖掘、傳播性弘揚、原創性研究、體悟性實踐。截至2018年10月敦和基金會已累計資助448個項目,簽約資助金額9.51億元,已撥付的資助金額超過8億元。作爲一家資助型基金會,敦和基金會將堅守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守道者的同道,做步行者的陪伴,做探索者的後援,一如既往地在國學傳承領域開展一系列資助、項目及活動,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以及在全球範圍內的弘揚傳播。

附: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獲獎名單

一、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

杜維明

二、「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之「海外影響力獎」

成中英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三、「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之「卓越傳播力獎」

《走向世界叢書(續編)》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國家寶藏》欄目

《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展演

「喜馬拉雅」APP

四、「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之「公共建設力獎」

樓宇烈

雷海爲

篔簹書院

五、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

《楚竹書與漢帛書<周易>校注》(作者:丁四新)

《顧炎武全集》(黃珅、嚴佐之、劉永翔主編)

《歷代文話》(王水照編)

《李太白全集校注》(鬱賢皓校注)

《商周金文辭類纂》(張桂光、秦曉華編着)

《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吳鎮烽編着)

《宋會要輯稿》校點本(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校點)

《元典章》點校本(陳高華、張帆、劉曉、黨寶海點校)

《中國經學學術編年》(鄭傑文主編)

《北宋禮學研究》(作者:劉豐)

《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作者:閻步克)

《戴震、乾嘉學術與中國文化》(吳根友、孫邦金等着)

《經學文獻的衍生和通俗化:以近古時代的傳刻爲中心》(作者:顧永新)

《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作者:黃俊杰)

《上博簡〈詩論〉研究》(作者:晁福林)

《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作者:葛曉音)

《孝經學史》(作者:陳壁生)

《元代行省制度》(作者:李治安)

《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作者:榮新江)

《中國印刷史研究》(作者:辛德勇)

《古漢字發展論》(作者:黃德寬等着)

《儒學文獻通論》(舒大剛主編)

《儒學與現代化的新探討》(作者:郭齊勇)

《我們的中國》(作者:李零)

《樂府學概論》(作者:吳相洲)

《中國道教思想史》 (卿希泰主編、詹石窗副主編)

《中國佛教通史》(賴永海主編)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作者:樓宇烈)

《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作者:陳來)

《中國哲學思潮發展史》(作者:張立文)

來源:鳳凰網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