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美選後 臺美關係的安全焦慮與戰略反撲(鍾厚濤)
2024年11月5日,美國大選落幕,川普東山再起,成功當選第60屆美國總統,本文作者認爲,未來臺灣當局應該順應歷史潮流,放棄臺獨迷思和政治誤判,主動融入到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圖/美聯社)
2024年11月5日,美國大選落幕,川普東山再起,成功當選第60屆美國總統,引發全球關注。在美主臺從畸形結構中,美國政府是美臺互動的主要引數,而臺灣當局只能是被動的因變數。美國執政黨的輪替必然導致美國對臺政策發生新的變化。2024年共和黨黨綱中對臺灣隻字未提,這是1979年美臺斷交以來共和黨黨綱中首次沒有提及臺灣,與此前歷次黨綱中高調挺臺論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與2024年民主黨黨綱中聲稱將繼續履行所謂與臺灣關係法、發展與臺灣關係等也構成了鮮明的反差。這顯示共和黨對於臺灣的重視程度在相對下滑。此外,島內民進黨當局高度憂心,川普政府奉行商人的交易思維,在對臺政策上可能出現極端化態勢,當打臺灣牌戰略收益低於戰略成本時,美國有可能交易臺灣甚至放棄臺灣。爲有效管控風險,確保美臺關係防變企穩,避免危機外溢導致臺灣面臨更大的困境,民進黨當局雖然驚魂未定,卻不得不加大對川普團隊的遊說和公關,確保臺美關係在美國政黨輪替後實現無縫對接和平穩過渡。
一、川普勝選後臺灣當局面臨的地緣安全焦慮及其底層邏輯
拜登執政時期,在涉臺問題上奉行復合策略,既要製造衝突,又要管控危機,更要避免戰爭。2024年11月16日拜登在與習近平主席會晤時,公開承諾美方將繼續奉行一箇中國政策不支持‘臺灣獨立’,不尋求同中國發生衝突,不會利用臺灣問題同中國競爭。川普勝選後,在對臺政策上不會完全拜規特隨,或將推動對臺政策出現重大變化,島內民進黨當局對此惶恐不安。賴清德在川普勝選當日就在X平臺發文恭賀川普勝選,聲稱對臺美關係有信心,但這種表態更多的是走夜路吹口哨的自我壯膽和自我安慰,背後更多的是不自信和深層的安全困境焦慮。臺灣立法院長韓國瑜表達的更爲直白,認爲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出爐,臺灣未來在政治、安全和經濟上的挑戰,可以確定只會更大不會更小。
(一)角色焦慮:川普政府的筆尖論思維與臺灣工具性價值的下滑
長期以來,美國把臺灣視爲不沉的航空母艦,認爲臺灣具有重要的戰略地緣價值。拜登執政時期,將中國大陸視爲21世紀美國面臨的最重要的地緣政治挑戰和唯一的戰略競爭對手,也將臺灣視爲印太戰略的關鍵一環。拜登政府2022年2月發佈的《美國印太戰略》報告中,聲稱將加強與包括臺灣在內的九個區域夥伴的關係,該檔首次將臺灣問題視爲影響區域穩定的問題,宣稱將與區域內外夥伴一起維護臺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包括通過支持臺灣自衛能力。2021年8月19日,拜登在接受採訪時將臺灣的地位提升到與北約及日本、韓國等美國最親密盟友同樣的高度。2021年12月27日,拜登簽署了包括建議五角大樓正式邀請臺軍參與環太平洋軍演等內容的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2022年5月,美國國務院網站更新美臺關係清單後,明確將臺灣視爲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關鍵夥伴。但與此同時,民進黨當局深知,臺美關係存在着天然的制度性缺陷,按照美國的與臺灣關係法等規定,美國政府與臺灣只能發展非官方的關係。隨着全球地緣權力轉移,川普政府或將奉行戰略收縮政策,對於臺灣的重視程度變得更加有限。川普第一任期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在其《白宮回憶錄》中提及,川普認爲中國大陸是橢圓形辦公桌,而臺灣只是一個小小的筆尖。2022年時任美國衆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臺後,川普在第一時間就給予了強烈批評,認爲佩洛西是在製造麻煩。拜登執政後期,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分別掌控行政部門和國會,臺灣當局可以利用美國府會之間的雙層博弈,以國會爲槓桿撬動行政部門。伴隨着川普二度入主白宮,共和黨也逐步掌控了美國國會的參議院和衆議院,創下了該黨21世紀以來權力的最高峰,這意味着川普可以更好地掌控政黨機器和政治資源,也將進一步壓縮民進黨當局對美公關遊說的空間。如果川普繼續奉行交易思維,臺灣在美國戰略中的地位將一落千丈,僅有的殘餘價值也將岌岌可危,逐漸由此前的戰略資產直接淪爲戰略負債。
(二)發展焦慮:川普收保護費的戰略強制與臺灣被掏空榨乾的困局
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放棄了此前馬英九時期親美和陸的平衡政策,轉而對美一邊倒。臺灣對美依附性不斷提升的同時,也爲美國新一屆政府加大對臺徵收高額關稅提供了重要契機。此外,在美國高壓下,民進黨當局還不得不擴大防務預算規模。2024年11月7日也即川普勝選的第3天,臺灣外交部長林佳龍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披露,過去8年臺灣防務預算持續增加,未來還會繼續增加,這其中包括全社會防衛韌性費用,這是美國讓臺灣做的。臺灣當局雖然每年都向美國發起鉅額軍購,但美國卻往往收錢不發貨。2024年2月,美國衆議院老虎小組向衆議院外交委員會遞交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僅對臺灣地區就有19項未完成的武器採購,總額達220億美元,部分可能延到最早2027年交付,有些甚至沒有交貨日期。外界質疑,美國只拿錢不辦事,說明對臺已經不再是敲詐勒索,而是豪取強奪了。
近年來,臺灣經濟發展持續低迷,島內相關機構預測2025年臺灣GDP增速僅爲2.8%左右。在此情勢下,美國繼續對臺勒索,川普公開要求臺灣將防務預算提升至GDP的10%。未來民進黨當局若照單履行,甘願被美國敲詐,必將陷入提升美臺關係與戰略透支的兩難陷阱。臺灣2025年GDP有望達到264100億元(新臺幣,下同),10%就是26410億元(幾乎是2025年臺灣地區防務年度預算編列數的6倍),佔全年支出31325億元的比率爲84%。未來臺灣若對美國唯命是從,不斷搜刮民脂民膏,提高防務預算,拿着臺灣納稅人的血汗錢對美國獻殷勤,勢必會嚴重擠壓經濟民生的發展空間,導致臺灣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的投資,只能佔全部支出的16%左右,僅能維持基本的運行。川普上臺後,挺臺未必是政治正確,美臺關係或將遭遇新常態。在此情勢下,川普若強行要求臺灣繳納保護費,勢將進一步掏空臺灣經濟增長動能,造成嚴重的羈絆和限制,臺灣發展前景將更趨黯淡。如此以來,民進黨當局就有可能自亂陣腳,既無法挾洋謀獨,也無法在島內輿論中恃美專寵,民意支持度將節節下滑,民進黨的2026年九合一選舉和2028年的二合一選舉之路也將更加坎坷。
(三)衝突焦慮:川普現實主義的交易性思維與臺灣的戰爭邊緣危機
一段時間以來,臺海局勢嚴峻複雜,各方擔憂由戰略博弈引發臺海危機的概率不斷攀升。美國國防情報局(DIA)2019年1月發表的《2019年度中國軍力情報評估報告》稱,中國軍方正接近擁有足以攻入臺灣的能力。2021年3月,美軍印太總部司令菲力浦·大衛森聲稱,中國可能在未來6年內奪取臺灣,美國執行對臺軍售有助於維持臺灣的防衛能力。2022年11月,美國國防部發布《中國軍力報告》稱,解放軍在建軍百年時將更有能力統一臺灣,並列出了可能對臺採取的 4 種軍事行動。除美軍將領多次發出警告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等也多次公開表示大陸正在加快武力統一臺灣的進程。同時,美國戰略學者也積極鼓譟大陸攻臺時間表。由此可見,美國軍政學界正在炮製臺海大戰呼之欲出的輿論氛圍。
臺灣曾被外界視爲檢驗美國對其盟友忠誠度的試金石和風向標,認爲如果在臺海地區發生衝突時美國冷落甚至放棄臺灣,將會對美國盟友產生負面觀感效應,讓美國盟友心寒。美國也將由此陷入塔西多陷阱,即無論美國說什麼或不說什麼、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美國的盟友都不會再相信美國。因而美國應竭力維持和提升與臺灣實質關係,這也是美國在國際社會維持其戰略信譽的重要一環。拜登執政時期,霸權護持色彩濃厚,曾四次表態會協防颱灣。拜登時期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還提出,美國將捍衛自身利益,並通過發展新的能力、操作理念、軍事活動、國防工業倡議和更具彈性的力量態勢,阻止針對我們國家、盟友和夥伴(包括跨越臺灣海峽)的軍事侵略,促進地區安全。這也讓民進黨當局感恩戴德,在2024年APEC峰會上,臺灣地區代表林信義在賴清德的授意下甚至邀請拜登卸任後訪問臺灣,而拜登則進行了正面回答,聲稱我會的(I will)。川普上臺後,美國對臺政策或將發生變化。若是臺海地區發生衝突,川普是商人出身,奉行交易思維,美國政府在充分的危機評估和收益成本權衡之後,將會認爲所謂協防颱灣只是對美國的道德綁架,因而不願意爲臺出兵。據路透社報導,在川普勝選的當日,馬斯克向給SpaceX提供零部件的臺灣供應商提出了一項要求:把生產業務搬出臺灣。這顯示,至少在馬斯克看來,臺海地區的風險在上升。國臺辦對於此事的迴應也是,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臺獨’分裂立場,勾連外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把臺灣一步步推向兵兇戰危的險境。而一旦臺海地區爆發衝突,美國是否會拋棄臺灣就成爲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從歷史來看,美國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末都拋棄過臺灣。從現實來看,川普在競選過程中,最引以爲傲的是,自己第一任期時從未發起過任何戰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首位沒有發動戰爭的總統。由此可見,川普對戰爭有一定的排斥意識,願意參與臺海衝突的可能性相對有限。與拜登多次高調錶態會協防颱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川普從未表態會協防颱灣,僅表示大陸若對臺動武將向大陸徵收200%關稅。鮑勃·伍德沃德的《恐懼:川普在白宮》一書中透露,川普曾經在一次美國國安會內部會議中反問道,我們從保護臺灣中得到什麼?這說明川普對協防颱灣並不上心,不願意因爲臺灣問題與中國大陸攤牌。此外,川普注重現實主義,淡化意識形態色彩,只要價格合適,價值不是問題。根據美國憲法規定,川普只能擔任兩任總統,已經無法競選連任。這意味着其在本任期最後階段,不排除進行末日瘋狂,與中國大陸進行世紀大交易。川普主政之下臺灣被交易的憂慮始終揮之不去,迫使民進黨當局不得不迴歸政治現實。
二、民進黨當局的戰略反撲與對川普團隊的複合型公關
2024年5月賴清德上臺後加速販賣各種臺獨謬論,導致美國疑賴情緒未減反增,擔憂賴清德會成爲加強版李登輝升級版陳水扁和暴力版蔡英文。美國雖然希望賴清德當局繼續扮演遏華馬前卒角色,但又不願意被賴清德當局逆勢利用,甚至把美國拖下水。在美國的認知中,只允許狗搖尾巴,而不允許尾巴搖狗。2024年10月8日,也即在賴清德2024年雙十講話之前的兩天,美國國務院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公開表示,將繼續奉行一中政策,不支持臺獨,期待兩岸分歧和平解決,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島內輿論認爲,這是在通過公開放話的方式敲打賴清德,促其保持克制。賴清德對美國的疑賴氛圍始終惶恐不安,而隨着川普上臺執政,美臺關係或將出現新的波折,這勢必會進一步加劇賴清德的焦慮情緒。在川普勝選後,民進黨當局戰戰兢兢,如臨大敵,擔心臺美關係出現螺旋下沉、惡性循環,因而啓動應急迴應,專門設立專案小組,由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主導,建立各種危機預案,圖謀整合臺灣外交部經濟部國防部等部門力量,加大對川普團隊的公關。爲了展現臺灣對美國很重要(Taiwan matters to US),民進黨當局動作頻頻,加大風險規避,主動迎合川普的決策偏好,竭力向川普團隊示好,精心佈局了一套對衝邏輯和危機管控策略。
(一)加大和川普團隊的危機溝通,化解美國對臺灣的戰略疑慮
對於美國總統大選,民進黨當局兩面押寶,與民主黨、共和黨同步接觸。2022年3月,民進黨當局以15萬美元(422萬新臺幣)的天價出場費邀請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竄臺,自以爲已經輕鬆收買川普團隊核心成員。讓民進黨當局始料未及的是,川普勝選後不久,就公開表示不會邀請蓬佩奧入閣。這也讓民進黨當局措手不及,開始對川普團隊進行更大力度的公關,甚至圖謀上演與川普通話或走進白宮等冒險激進行徑。
一是遞交賀信。2024年11月5日也即川普勝選的當天,賴清德就在社交媒體X上以中英雙語的形式發文恭喜川普勝選,聲稱臺美之間長期以來的夥伴關係,建立在共用的價值與利益之上,將繼續扮演區域穩定的基石,並且爲雙方全體民衆帶來更昌盛的經濟繁榮。臺灣賴清德辦公室網站同天刊登發言人郭雅慧的聲明,聲稱無論歷經美國哪一個政黨執政,臺美關係不僅更加堅定,而且持續進步深化,我們高度珍惜臺美間的長期友好關係,未來也會在既有的基礎上,和美國新政府與國會攜手合作,共創臺美關係新局面。臺灣願意作爲美國最可信賴的夥伴,持續與美國緊密合作,共同爲國際社會安全穩定繼續努力。此外,民進黨、臺灣外交部等也都密集向川普表示祝賀。11月7日,臺灣駐美代表俞大㵢與在川普第一任期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奧布萊恩共進午餐,並將賴清德的賀信由奧布萊恩轉交給川普。
二是賴清德謀求和川普通話。2016年川普第一次勝選後,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曾利用川普的政治單純與川普通話,創下1979年美臺斷交以來最高層級的互動。但事後路透社等透露,川普對此高度不滿,認爲因爲臺灣問題影響與中國大陸關係大局,對於美國而言得不償失,因而直接拒絕了蔡英文當局當時提出的二度通話的建議。據美國彭博社透露,川普勝選後,賴清德也想原樣複製,努力爭取和川普通話。但川普吸取第一任期經驗教訓後,對於臺灣問題的敏感性已經有所認知,不願意再度觸及臺灣問題。即使無法實現特賴通話,賴清德也不忘炫耀與美國候任國務卿盧比奧2020年會面時的場景,以顯示民進黨與川普團隊有着密切的往來。同時,賴清德在2024年底以過境夏威夷的名義,加緊和共和黨的相關人員進行接觸。未來,賴清德還把走進白宮作爲最重要的政治目標,聲稱朝向白宮這個方向,這是我們對臺灣社會不悔的承諾若臺灣的總統可以走入白宮,我們所追求的政治目標就達成了。
三是拉高赴美慶賀團層級。2021年1月,臺灣駐美代表蕭美琴獲邀出席美國總統拜登的就職典禮,這是1979年華盛頓與臺北斷交後首次有臺灣代表參加,被形容是劃時代的里程碑。蔡英文聲稱,這充分彰顯了臺美關係的提升。川普勝選後,民進黨當局圖謀故伎重施,繼續指派高層級官員參加川普就職典禮。據臺灣外交部長林佳龍透露,臺灣積極籌備2025年1月赴華盛頓參加川普就職典禮的慶賀團。
(二)擴大對美進口,迎合川普政府製造業迴流計劃
近年來,美臺貿易額密集升溫。臺灣也從美國賺取了鉅額貿易順差,2018年爲120億美元(162億新元),2019年上升至193億美元,2022年更躍升至510億美元,2024年僅1月至10月已達529億美元。川普向來奉行美國優先論,試圖重振美國製造業,認爲臺灣偷走了美國的晶片製造業、從美國賺取了過多的貿易順差等。未來民進黨當局將多措並舉,積極化解川普政府疑慮,甚至聲稱在‘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進程中,臺灣不會缺席。
一是主動向美國遞交投名狀。臺灣最大民航業者中華航空將敲定一筆總值約40億美元(約新臺幣1300億元)的長途客機訂單,該訂單將由美國波音與歐洲飛機制造商空中巴士拆分,此舉被視爲配合川普重振製造業讓美國再次偉大的重要舉措。
二是協助臺積電向美國轉移。目前,半導體已經成爲國際科技博弈的重要領域。臺積電在全球晶片代工市場佔據主導地位,佔有超過60%的市場份額,被稱爲護臺神山。在競選期間,川普多次拋出臺積電偷竊美國晶片產業等言論。未來賴清德當局將對川普政府予取予求,支持臺積電兩納米晶片製造等向美國轉移。
三是擴大對美進口。爲迎合川普政府,未來民進黨當局將通過落實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參與美國商務部主辦的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Select USA Investment Summit)等方式,擴大對美進口,增加對美利益輸送,降低對美貿易順差,博取川普政府歡心。
(三)加大對美軍購力度,強化與美國深層政府的勾連
隨着川普的勝選及上任,美臺關係或將出現轉折,使臺灣陷入陸美戰略競爭的未知水域,由此觸發新一輪的臺海危機。面對臺海局勢潛在的巨大危機,民進黨當局不但沒有軍事避險,思考如何避戰謀和,反而逆勢操作,在投機主義的驅動下積極備戰謀獨。
川普在第一任期時,完全打破了此前奧巴馬時期包裹式對臺軍售模式,轉爲逐案銷售,頻次顯著拉高,規模不斷升級,短短4年時間向臺灣出售軍事武器和裝備200多億美元,是拜登任期內的大約三倍。川普由此成爲一個任期內對臺軍售總額最高的美國總統。2019年8月,川普批准66架F—16V戰機升級,金額高達80億美元,成爲美國迄今最大規模的單筆對臺軍售案。2018 年 4 月,美國務院給臺灣簽發行銷許可證,允許美國公司基於合規的商業銷售模式爲臺灣潛艇製造提供敏感技術。這相當於授權美國防工業企業直接與臺灣談判。這是自臺灣宣佈自產潛艇以來,美國政府首次正式放寬國防企業對臺銷售潛艇技術的限制,這也意味着美國對臺軍售已逐漸從官方銷售改爲官方與商業銷售並行模式。
川普第一任期的相關做法,也給了賴清德當局新的想像空間。爲進一步迎合川普政府,同時也是爲了強化與以軍工複合體爲代表的美國深層政府的利益關聯,目前民進黨當局正進行危機管理,尋求一種可控的對美政策,規劃在川普上任後對美展開大規模軍購,加大對美軍事捆綁,尋求美國對臺安全承諾。據英國《金融時報》披露,臺灣希望向美國購買60架F-35戰機、4架E2-D預警機、10艘退役軍艦以及400枚愛國者導彈,總金額將超過150億美元,企圖進一步提升臺灣固守待援和對大陸的不對稱戰力。
三、主要影響:民進黨當局的激進臺獨與戰略被動剋制
民進黨當局將川普上任前的兩個多月時間視爲關鍵視窗期和戰略緩衝期,利用最後的反應時間來進行危機管控,試圖確立臺美關係新的平衡點。這意味着在一段時期內,民進黨當局的對美政策將處於艱難的試探期和磨合期。民進黨當局不斷加大對川普團隊公關,擴大對美關係的戰略縱深,累積對抗大陸的籌碼和資本,但這必將是短多長空,無異於飲鴆止渴。短期來看,或許有助於博取美國信任,提升臺美實質關係,但從長遠來看,必將掏空臺灣,從戰略上必將把臺灣置於更加危險的境地。
(一)臺灣將遭遇川普逆全球化與臺灣外向型經濟體的矛盾
近年來,臺灣在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中明顯被邊緣化,重要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不得其門而入。民進黨當局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對美國開放了含有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的豬肉(簡稱萊豬)進口,對日本開放了受核輻射污染地區的食品進口。但臺灣自2021年9月22日申請加入CPTPP,至今依然遙遙無期。近期,民進黨當局又加大攻勢,準備玩弄卸任總統外交把戲,由蔡英文竄美,作爲賴清德的分身強化與CPTPP2024年度的主席國加拿大互動,在CPTPP執行委員會舉行之前進行最後的衝刺。但島內輿論多認爲,臺灣參與CPTPP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特別是臺灣禁止從大陸進口2000多項工農產品,證明臺灣沒做好貿易自由化準備。島內輿論甚至不無嘲諷地表示,臺灣民衆的‘萊豬’白吃了。此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也無法躋身其中。即使是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臺灣也無法參與。
川普上臺後,將會重啓貿易保護主義和地緣孤立主義。沒有美國的加持,臺灣參與區域經合組織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臺灣是典型的外向型和淺碟型經濟體,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高度依賴對外貿易;臺灣若無法融入相應經合組織,勢必會被加徵高額關稅,與其他經濟體難以平等競爭,臺灣經濟發展的前景也將被蒙上沉重陰影。例如,經貿辦總談判代表楊珍妮表示,CPTPP成員共佔全球GDP的15%,若無法加入,恐限制臺灣產業競爭力,長期而言,臺灣GDP增長將損失1.6%。更爲重要的是,隨着美國孤立主義的擡頭,叢林法則在國際秩序中將重新崛起,作爲中小型經濟體的臺灣自然會面臨更多的風險和挑戰。
(二)臺灣將陷入執政當局親美與島內民衆疑美的兩極化困境
成功的威懾需要以可信的保證作爲依託。由於在戰略清晰和戰略模糊之間搖擺,拜登政府及其官員的親臺言論和舉動實際上是在削弱而非增強威懾。例如,近年來,美國不斷加大對臺軍售企圖將臺灣打造爲刺蝟島豪豬島,已經讓臺灣成爲全世界彈藥庫數量及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臺灣也被英國《經濟學人》評爲地球最危險的地方。美國聚焦臺海地區備戰拱戰逼戰引戰,甚至還想在臺灣佈局末日場景,美國印太總部司令帕帕羅公然聲稱,一旦臺海出現衝突,美方將實施地獄景觀(Hellscape)戰略,大規模部署無人裝備,將臺海變成無人地獄。這也讓島內民衆越來越清醒地看到,美國根本不是愛臺、護臺和保臺,而是會害臺、棄臺和毀臺。這也直接導致島內疑美氛圍顯著上升。臺灣《遠見》雜誌和遠見民意研究調查對臺灣22個縣市民衆展開2023兩岸和平調查顯示,僅有15.6%的島內受訪者認爲美國是真心想要守護臺灣,而高達67.5%的受訪者則認爲美國只是利用臺灣壓制中國大陸。未來臺灣在對美態度上或將出現二律背反的態勢,即民進黨當局越親美,越加速對美軍購,島內民衆就會越疑美。而川普勝選則意味着美國對臺政策或將出現改弦易轍,變得更加缺乏公信力,這也將進一步催化臺灣的疑美論。2024年11月15日,臺灣民意基金會發布民調顯示,即使是在臺海地區發生衝突的極端情況下,也有51%的受訪者不贊成爲了獲得美國的支持而對美繳納保護費,認爲應該繳納保護費的僅爲38.7%。
(三)民進黨當局脫陸融美策略推動兩岸產業面臨脫鉤斷鏈風險
近年來,在修昔底德陷阱認知驅動下,美國加大對華戰略施壓力度,對華啓動小院高牆策略,並將臺灣拉入美國所謂民主產業鏈。以臺積電爲例,2024年第三季度在臺積電營收中美國客戶的佔比高達71%,而中國大陸客戶的佔比僅爲11%,但美國並不滿足,依然對臺積電強行施壓。2024年11月,美國政府繞過臺灣當局直接致函臺積電,要求對方從11月11日開始,停止向中國大陸客戶運送常用於人工智慧(AI)應用領域的先進晶片。在美國政府和民進黨當局的聯手操弄下,兩岸貿易額近年來呈現下滑態勢。2023年兩岸貿易額爲2678.35億美元,同比下降15.6%,比2022年減少了3715億元。與此同時,臺灣對大陸的投資也開始顯著下降。2024年1至5月臺灣對外投資金額較去年同期增長60.8%,但對大陸投資金額下降約15.7%,且佔臺整體對外投資比重降至8.7%。目前兩岸貿易在臺灣對外貿易額中比例下降,但臺美貿易急劇上升。2024年1-10月,臺灣對美國出口928.8億美元,同一時期,臺灣對大陸的出口僅爲799億美元。
在對待中國大陸與世界的關係方面,馬英九時期是從中國大陸走向世界,蔡英文時期是從世界走向中國大陸,而賴清德時期則是配合世界來圍堵中國大陸。未來賴清德當局還將對美予取予求,配合美國對華科技脫鉤,支持臺積電兩納米晶片製造等向美國轉移。未來賴清德當局主動向美貼靠,將助推臺灣產業脫中入美,助推兩岸脫鉤斷鏈,加劇其經濟謀獨和倚外謀獨野心,配合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現代化進程和中華民族復興進程進行戰略阻斷。
結語
1978年美臺斷交後近半個世紀的歷史證明,兩岸關係是臺灣對美關係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兩岸關係作爲依託,臺灣在對美關係中只能陷入畸形的美主臺從結構,毫無主動權和話語權可言。未來民進黨當局如果無意調整兩岸政策,反而繼續唯美國馬首是瞻,最終必將把臺灣帶向無底的深淵。反之,臺灣當局如果能夠在祖國大陸和美國之間維持相對的動態平衡,則可以以祖國大陸爲靠山,從美國博取更多的利益。從長遠來看,兩岸實現統一之後,臺灣在國際社會則會腰板更直、底氣更足。早在百年之前,孫中山先生就指出,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幸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未來臺灣當局應該順應歷史潮流,放棄臺獨迷思和政治誤判,主動融入到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中來。(作者爲大陸國際關係學院國家安全學院副教授)
※倪永傑主編《臺海研究》2024年第4期(總第46期)※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