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如何避戰」是臺灣當前的關鍵課題(鐘琴)

裴洛西訪臺觸怒北京,美中臺三方關係再成爲全球焦點。(示意圖/shutterstock)

兩岸問題是一道難解的題。何以難解?因爲它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兩岸」問題,而是一直有個巨大的身影籠罩在臺海上空,用各種隱微的手段「確保」兩岸在過去七十多年來始終維持着「分裂的平衡」。這個巨大的身影就是美國。

二戰後,美國作爲唯一本土未受戰爭摧殘而又得享所有戰爭經濟紅利的大國,一手主導了世界秩序的重組。戰後的越、德、韓、中何以長期處於分裂狀態?並非這些國家沒有內部整合的意圖,而是它們的整合違反了美國人的利益。其中,南北越是在經歷了20年殘酷的內戰後才於1976年完成統一;東西德則有幸因緣際會、在一片祥和的氛圍下於1990年實現了統一。何以難易殊途?因爲它們背後是美國人眼中的「資本主義」與「共產(社會)主義」之間的本質鬥爭。

奇妙的是,這個「資本主義」與「共產(社會)主義」在意識型態上彷彿存在的「天塹」,卻被中國人在40年前摸着石頭過河逐步地跨越了,甚至進一步有機會融合了;這在全球后進國家引起了一陣仿效的風潮,但美國卻仍固守着它既有的「純粹私人資本主義」意識型態,拒絕對全球經濟分利,甚至動輒以自由人權、民主選舉加以包裝,試圖正當化其全球獨霸的強權行徑。從歷史角度來看,這在世界各國紛紛要求「利益均沾」的經濟發展模式下,必將使美國的「戰後勳臺」逐漸趨向孤立化,最終不得不對日益興起、可供驗證的「新型國家發展路徑」低頭。然而,在此過程中,激烈的大國角力仍將持續進行,而處於夾縫中的無辜島民卻可能成爲被「激進方」推向衝突前沿的祭品。

換言之,當兩岸之間原先的「分裂平衡」愈來愈被中國強勢的崛起之姿打破時,美國的干預行爲也將日益檯面化。這些檯面化的干預行爲,邏輯上必然是有利於美國的,但卻極可能大大不利於臺灣。臺積電的半導體核心技術被迫向美國轉移、臺灣全島的「軍武化」「豪豬化」「巷戰化」、「臺灣政策法」意圖讓美國政府得以實質「軍管」臺灣...,所有這些傷害臺灣經濟、政治、軍事主權至深的方案,現在不都已透過美國智庫和媒體的刻意放送而在國際間朗朗上口了嗎?我們想要問的是:在這中間臺灣人的聲音在哪裡?臺灣人民是否應該開始審慎思考自己真正的利益了?

戰爭無贏家,和平無輸家。在美中二強角力日趨激烈之際,「臺灣問題」有無可能成爲美國用來拱火臺海以求削弱中國大陸國力的一枚工具棋子?臺灣人究竟是要「和」還是要「戰」?無疑已經來到十字路口,再也無法忽視或迴避。兩岸在內戰停歇數十年後是否真的決定要重啓戰端?自然不應由單一的「主戰政黨」來做片面決定,更不該被其他國家奪取主動權而爲強勢之主導。最重要的是:從歷史眼光看兩岸問題的解決,唯有迴歸單純、停止內戰、共謀發展,並且明確拒絕外國的干預和利用,纔是唯一明智、正確的途徑。如何發揮民間的聲音與力量,迴應此一世紀關鍵課題,請臺灣人民務必再思、三思!

爲此,「公民監督平臺」籌備一場「2022關鍵研討會」,邀請國內首屈一指的政治、經濟、國安專家,聚焦分析美中臺三方「危機關係」的根源何在?美中二強在兩岸問題上能否鬥而不破,維持外交處理?抑或將不可避免地直接進入軍事對撞的險境?又,倘若區域內真的發生戰爭,各方可能遭受的長短期社會、經濟影響與衝擊爲何?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臺灣處於美中二強的激烈角力下,有無可能在內部形成共識,做出明智的抉擇,並進一步提出可行的避戰方案?

邀請的學者專家包括:張麟徵教授、蔡正元委員、呂秀蓮副總統、介文汲大使、蘇偉碩醫師、雷倩主委。時間訂於2022 10月27日 (四) 下午13:30 - 17:30。地點在婦聯會美齡樓大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林森南路19 號 8 F),歡迎參加。

(作者爲前行政院新聞局長、「公民監督平臺」成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10/27(四)下午「公民監督平臺」主辦「2022關鍵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