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青少女染梅毒激增 公衛網破口警訊(陳擷安)
衛福部疾管署統計,我國感染性病人數持續攀升,10到19歲青少年也不例外。圖爲成大校區內的保險套自動販賣機。(本報資料照片)
近期國內青少女感染梅毒的案例數據震撼社會:根據國教盟指出,過去十年間,青少女感染梅毒的比例竟暴增53倍。這不僅突顯性病防治工作的挑戰,也敲響了公共衛生教育的警鐘。疾管署分析,網路的普及與年輕世代性觀念的開放,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兩大主因。此外,新冠疫情過後,檢查通暢度的提高,也可能促使梅毒病例的發現率上升。
根據疾管署資料,近5年來,我國梅毒通報案例穩定維持高位,其中男性患者佔絕大多數,女性則呈現上升趨勢,尤其是青少女羣體的感染率激增,令人憂心。與此同時,先天性梅毒病例數雖相對稀少,但也有緩慢上升的趨勢。從國際角度來看,這樣的情況並非臺灣獨有,歐美與加拿大等國家同樣面臨女性梅毒病例驟增的挑戰。這種全球性趨勢加深了公共衛生防治的複雜性。
從公共政策角度看,縮短梅毒初篩到確診的時間間隔,並加速治療進程,確實是提升防治成效的關鍵策略。梅毒作爲一種高度傳染的性病,其早期診斷與即時治療不僅能有效阻止病情惡化,更能防止其在社會中的進一步傳播。爲達此目標,政策制定者應優先考量以下幾個重要方向。
首先,縮短初篩到確診的時間間隔需要加強檢驗技術的普及性與即時性。政府可透過補助基層醫療機構引進快速檢測技術,減輕傳統檢測方法所需的時間與成本,並確保高風險羣體能夠方便地接受篩檢。同時,衛生單位應強化醫療機構間的資訊整合,建立即時通報與迴應機制,讓疑似病例在最短時間內進入治療程序。此外,縮短程序時間的同時,應確保醫護人員能對患者進行完整的衛教與心理輔導,避免因信息不足而導致患者對治療的誤解或抗拒。
針對高風險羣體的精準監測與輔導同樣重要。友善性病門診的推廣不僅應着眼於提供診斷與治療,更需兼顧隱私保障與心理支持,以提升羣體的就診意願。對於青少年、性工作者與多重性伴侶的羣體,政策需設計針對性的介入方案,例如透過社區活動、學校講座或社交媒體加強健康教育,降低高危性行爲的發生率。更重要的是,應建立長期跟進機制,確保已確診患者在治療後能進行定期追蹤,避免重複感染或再傳播。
此外,隨着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政府在梅毒防控中應善用科技力量,提升政策的效率與精準度。例如,可建立匿名化的大數據分析平臺,整合全國篩檢、診斷與治療的數據,分析疫情熱點與傳播模式,從而制定針對性的防控措施。這不僅能有效降低監測成本,更能協助資源配置的優化,讓醫療資源能夠更有效地覆蓋高風險地區。然而,在運用大數據的過程中,政府需謹守個人隱私與數據安全的界線,避免引發社會信任危機。
最後,公共政策的成功需要跨部門合作與社會共識的支持。疾管署、教育部與地方衛生單位之間應建立更緊密的合作機制,共同推動性教育的深化與普及。同時,應加強與非政府組織、學校及企業的合作,打造全社會參與的防控網絡。唯有如此,才能以全面而系統的方式應對梅毒傳染的挑戰,真正實現對公共健康的長期保障。
(作者爲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研究所碩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