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醫檢收部分負擔 飲鴆止渴(蔡明忠)

核磁共振等檢驗檢查費用是否收部分負擔,備受關注。圖爲示意圖,3T MRI磁振造影儀。(本報資料照片)

健保署日前公佈調漲部分負擔1年成果頗具成效,決檢視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檢查是否浮濫,重新研議收取CT、MRI檢查部分負擔。消息一出,引起醫界及民衆高度重視。醫界反應兩極,有的認爲可以抑制浪費,但也有人擔心會延誤診斷。民衆則是覺得物價節節漲,連看病也變貴了。部分負擔調漲是兩面刃,尤其過去相關研究指出,調漲部分負擔只是短時間有效,時間一長又恢復,寄望部分負擔調漲來節流,只是飲鴆止渴,想借此拉點值到1點0.95元,更是緣木求魚。

根據健保署統計,2019年CT共申報179萬1137件,去年增加至237萬9623件、成長32.9%。MRI在2019至2023年間,則從68萬8024件,增加到91萬8306件、成長33.47%。若以CT平均一件4500元,MRI平均一件9000元估算,CT、MRI檢查一年花掉健保近190億元。

檢驗檢查成長快速原因有很多,高齡化及慢性病患增加也是其中的原因,健保署應從中分析,而不是一味將責任歸究到醫界及民衆身上。對醫師來說,有些問題需透過CT、MRI協助,才能及時做出正確的診斷,再者,健保有核刪制度、會扣錢,大部分的醫師都是依規定開診察單。

至於民衆端而言,近年來物價不斷上漲,但薪水不漲,生病看醫師是不得已爲之,門診部分負擔去年已經調過一次了,未來若連CT、MRI檢查也要付部分負擔,依過去健保署規畫方案,按不同層級醫院民衆可能要付300~400元不等,加上掛號費及門診部分負擔,民衆看病經濟負擔勢必更加重。

健保是臺灣之光,也幫助許多病患,也是民衆的就醫依靠,部分負擔會造成就醫經濟障礙,過去也有諸多討論,節流無可厚非,但健保總額不足是事實,應檢討費基做收入改革,開大門、走大路。若想借此提高健保點值,CT、MRI檢查一年花掉健保近190億元,對照一年破9000億的總額,能有多少幫助?莫非政府只是「宣誓我有做事」、成效多少?杯水車薪、不無疑問。(作者爲國民黨醫療委員會主委、前彰化醫師公會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