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推動醫院個別總額 成效尚待觀察(蔡明忠)

健保署長石崇良日前宣佈,「分區總額合理成長管理」,推動醫院個別總額。(本報資料照片)

健保署從今年開始推動醫院個別總額,可以預見,爲了不讓點值滑落,大醫院得要篩選病人,不僅要限制門診,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爲,甚至大醫院不排除漲掛號費來因應。健保署希望此舉,可以限制大醫院不要衝量,進而落實醫療分級,讓穩定慢性病患轉至基層。

但落實分級醫療,不能只靠醫院,衛福部要宣導民衆正確醫療,由於臺灣就醫方便,民衆到大醫院就醫,不排除些病患寧願等久一點,也要掛到大醫院看病,期盼短時間扭轉就醫習性實屬不易,實施後病患是否會流向基層醫療,或是出現掛號排隊潮,尚待觀察。

依健保署提出的「分區總額合理成長管理」規畫,爲保障重症病患醫療,對心肌梗塞、中風等病患,以及在宅急症照護等政策鼓勵事項,仍朝1點1元方向努力。而醫院申報點數扣除重症等保障需求後,分1~3階段,期盼合理的成長,過度成長則打折或不給付,額度由各分區因地制宜訂定,未依規定轉診,就會以浮動點值、全區平均點值支付。

不可諱言,健保署宣佈此一政策,表示給醫院的給付不會低於去年,但對成長型大醫院形成很大的壓力,醫院調整門診量,減少不必要的醫療,避免點值下滑勢不可免,但民衆將更不好掛到號,預期只能多利用基層醫療,進而達到分級醫療目的。

民衆的就醫行爲是否會因掛不到號,就改變到基層就醫?其間不一定能畫上等號,尤其臺灣醫療具可近性及方便性,過去健保祭出調漲部分負擔,原希望民衆能多利用基層醫療資源,一開始或許有效,但過一段時間之後,又回到了原點,醫院各別總額的推動,能否有分級醫療的效果,大家也都在看。

推動醫院個別總額,讓醫院自律控制在合理門診量,不衝量,也可達到今年健保點值保0.95的目標,但每個醫院狀況不同,衝擊也不同,尤其第2季,大醫院密集的臺北區也要跟着實施,屆時影響效應將更爲明顯,也考驗醫院個別總額是否能繼續走下去。(作者爲國民黨醫療委員會主委、前彰化醫師公會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