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田栽培漁業 與漁民互利共榮
水試所東部中心突破養殖技術瓶頸,16日放流的龍蝦苗已有3公分大。(莊哲權攝)
臺東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20年前在一羣熱血 志工的努力下,成爲覆育海洋生態的模範生,更是東海岸觀光熱點,今年起推動的「栽培漁業區」,以保護區爲「海田」放流魚苗,3年後開放讓漁民在永續利用區進行採捕,進而瞭解放流魚苗的經濟效益,也達到漁民互利共榮的目的。
富山護魚區成功建立禁漁區、緩衝區、永續使用區的分區管理制度,也讓漁業資源保育目標更爲明確,加上臺東縣政府及臺東區漁會對於生態旅遊的推動,讓當地居民對於海洋的保育更有向心力。
富山護漁區管委會主委陳志和表示,該會與漁業署及海漁基金會今年開始推動「栽培漁業區」,藉由禁漁區的魚苗放流,未來在棲地外的緩衝區或永續利用區,將以3年爲1期,由漁民組成產銷班進行採捕,落實生產履歷,做爲漁業署放流魚苗後的經濟產值調查。
陳志和強調,魚苗放流仍以漁業資源保育爲主軸,觀光爲輔,如此才合乎保育的初心,但是保育以後就不讓漁民採捕,也說不過去,資源永續是「栽培漁業」的目的。
海漁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說明,「栽培漁業」就是以海爲田的概念,而這次放流龍蝦苗就是「播種」,龍蝦苗或其它放流的魚苗將來繁殖並擴大族羣后,就可做爲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與漁民互利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