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持續性下肢變形及步態搖擺像鴨子步 可能是佝僂症!
▲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兒童內分泌科主任王碩鬱指出,孩童持續性下肢變形或步態搖擺像鴨子步,要注意可能是佝僂症。(圖/記者林悅攝)
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兒童內分泌科主任王碩鬱指出,鑑於目前全球營養性佝僂症的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全球專家會議建議自嬰兒時期即要攝取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家長如發現孩子續性下肢變形及步態搖擺像鴨子步,這有可能是佝僂症!要馬上就醫檢查。
王碩鬱主任舉案例說明指出,小欣自1歲多會站會走之後,兩隻腳就彎彎的,曾經給她穿過矯正鞋,但是兩腳還是持續越來越彎,家族裡沒有親戚有腳彎曲的疾病,於是家長在小欣4歲時帶到奇美醫學中心小兒內分泌科門診。
經身體檢查發現小欣有較寬大的手腕及明顯的膝外翻,就是俗稱的「O型腿」,手部及腿部X光發現於骨骺端增寬,且邊緣呈毛刷狀及杯口狀改變,經由詳細的抽血驗尿檢查後確診爲低磷酸鹽佝僂症,予以磷及活性維生素D治療,膝外翻於治療後明顯改善。
王碩鬱主任說,佝僂症只發生在生長板尚未閉合的孩童,因爲骨骼及生長板的骨骼基質礦物質化不良所致。造成佝僂症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可分爲:營養性佝僂症,如鈣缺乏及/或維生素D缺乏;遺傳性佝僂症,如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第I型、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第II型及性聯、體染色體顯性或體染色隱性遺傳的低磷酸鹽佝僂症;次發性佝僂症,如腎小管疾病、慢性腎臟疾病、慢性肝臟疾病、藥物及腫瘤等等引起。
佝僂症會出現的症狀如下:主要的症狀有寬大的手腕及腳踝;持續性下肢變形,如O型腿、X型腿或ㄍ型腿;肋骨上有串珠狀突起;按壓嬰兒顱骨有如按乒乓球的感覺。
其他也可能會有的症狀如:步態搖擺像鴨子步、生長遲緩及身材矮小、上樓梯困難、持續的骨頭痛(超過3個月)、肌肉無力、輕度外傷即骨折、前額部突出、嬰幼兒牙齒萌出延遲、囟門閉合延遲或獨自行走延遲等等。
▲孩童有寬大的手腕及腳踝、持續性的下肢變形就要就醫檢查。(圖/記者林悅攝)
佝僂症的治療是依造成佝僂症的原因予以治療的。目前遺傳性佝僂症的若有家族病史,較容易及早診斷及治療。其他原因引起的,就需要靠家屬注意是否有相關的症狀。另外,營養性佝僂症是可以預防的。
鑑於目前全球營養性佝僂症的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2015年全球專家會議建議自嬰兒時期即要攝取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建議的鈣質攝取量爲0至6個月大嬰兒每天至少攝取200微克、6至12個月大嬰兒每天至少攝取260微克、超過1歲孩童每天至少攝取300微克(食物含鈣量請參照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食物中鈣質含量)。
維生素D攝取量則是建議0至12個月大嬰兒除飲食外,每天補充400國際單位(10微克)、超過1歲孩童及至成人每天至少攝取600國際單位(15微克)。
臺灣兒科醫學會也與全球同步,於2016年5月20日第二次修訂的嬰兒哺育建議,爲了維持嬰兒血清中維生素D的濃度,純母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寶寶,從新生兒開始每天給予400國際單位(簡稱IU)口服維生素D。
使用配方奶的兒童,如果每日進食少於1000毫升加強維生素D的配方奶或奶粉,需要每天給予400IU口服維生素D。維生素D的其他來源,例如加強維生素D的食物,可計入400IU的每日最低攝取量之中。
王碩鬱享主任說,讓孩童天天有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攝取,就會遠離營養性佝僂症,有較高鈣質含量的自然食物有牛奶及其製品、優酪乳、幹豆類、魚、豆腐、芝麻和深色蔬菜等等,有較高維生素D含量的自然食物如牛奶、魚肝油、沙丁魚、鯖魚、鮭魚、香菇和燕麥等等,維生素D也可經曬太陽由身體自行製造。
王碩鬱主任表示,目前不建議對無症狀的孩童,進行佝僂症或血中維生素D含量篩檢,但是需注意如果孩童有寬大的手腕及腳踝、持續性的下肢變形;嬰幼兒有顱骨軟化或囟門閉合延遲,就要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