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升小要不要上學前班?三個方面做好準備,孩子越來越優秀
對即將要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學前班/幼小銜接班要不要上,一直是家長圈裡“老生常談”的問題。
據《2020中國幼小銜接行業調研白皮書》的數據顯示,近7成家長都存在幼升小焦慮。
在我身邊,經常聽到父母給孩子報學前班的理由是:
“別的孩子都在學,我家孩子不學容易被落下。”
“早點接受知識總歸是好的,能在小學更優秀。”
“孩子直接從幼兒園上小學,漢語拼音不會,數學也學得慢,完全跟不上,眼巴巴地看着別人被表揚,自己孩子的信心也會受到打擊。”
其實,很多家長讓孩子上學前班/幼小銜接班,與其說是望孩子成龍成凰,不如說是怕自己的孩子落伍。
其實,對將要上小學的孩子來說,做好幼小銜接,爲上小學做好準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家長也存在一些誤解。
誤解一.幼小銜接是從大班開始的
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大班後,就開始張羅着給孩子報學前班了。
其實,幼小銜接不是臨時突擊,也不僅僅是簡單地學習語文、數學就可以了。
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社交能力、情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都屬於幼小銜接的內容。
因此,這麼浩大的工程,僅僅從孩子大班那兩個學期是無法完成的。
幼小銜接應該是孩子進入幼兒園那一刻起,一直持續到小學一年級的長期過程。
誤解二.幼小銜接=上學前班
一提到幼小銜接,很多家長就會想到學前班/幼小銜接班。但是讓孩子上了學前班,並不意味着孩子就能做好幼小銜接。
因爲現在社會上的一些學前班,大多還是讓孩子學習語文數學知識爲主。
讓孩子在短期內學會了這些知識,往往也只是相當於「特效藥」,只能在短期起點作用,長期來看,並沒有多大用處,有可能適得其反。
孩子提前學習了這些知識,認爲老師講的自己都懂了,課堂上反而容易養成不愛傾聽、注意力不集中的壞習慣。
幼小銜接從來不只等同於知識的銜接。
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引發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培養孩子具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纔是幼小銜接的重點。
學前班獲得的那點知識,充其量只是芝麻,其它方面的銜接纔是西瓜,千萬不要爲了點芝麻而丟掉了西瓜。
誤解三.公立幼兒園不教知識
有的家長會在孩子大班時,把孩子轉到學前班,只因爲公立園不教知識。
其實,公立幼兒園的遊戲化教學,更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
如果「遊戲化教學」水平高,能讓孩子在玩中學,在玩中就做好了入學的準備,但是也要看一些公立幼兒園教學設計水平了。
1.做好身體方面的準備
幫助孩子做好身體方面的準備,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運動,二是拿筆姿勢。
雙減政策後,對孩子們的體育技能更重視了。
學齡前的孩子,最好每天能有兩小時的戶外運動時間。比如跑步、跳繩、拍球、打羽毛球等。
孩子愛運動,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素質,還能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注意力和情緒控制能力。
一進入小學,孩子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寫字,手部力量的發展很重要,所以大小運動都要兼顧。
可以讓孩子玩橡皮泥,做手工、畫畫、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用筷子吃飯等,都可鍛鍊孩子的手部肌肉。
手部肌肉發展得好,孩子能正確握筆、規範書寫,以後寫作業時也不會覺得累。
2.做好學習方面的準備
學習不只是知識的學習,還有技能的學習和學習品質的培養。
比如孩子能聽懂並理解別人說的話,能根據指令做事情。
親子閱讀,是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好辦法。
掌握一些簡單的數學方面的知識技能,比如數與量的概念、圖形、方位等等。
生活中處處都是數,如數與量的對應、數的計算、錢幣的面額、空間方位、認識時間等、讓孩子意識到數就在生活中,應時刻學、時刻用。
要想你家孩子學習後勁足,也要關注孩子的一些學習品質,這關係到以後成績的優良,比如能主動學習,專注力強、有好奇心等。
3.做好社會性準備
孩子上小學後,與幼兒園的生活與學習有很多不同,新規則、新作息都需要孩子去適應。
孩子能與人愉快交往、正常溝通,也是孩子具備社會性的組成部分。
幫助孩子具備社交能力,懂得調節情緒,能讓孩子更快適應新環境。
孩子幼升小,要不要上學前班呢?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看。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看護人本身素質高、精力充足,能幫助孩子做好上面三個入學方面的準備,那就沒必要送孩子去學前班。
但是如果您本身精力有限,那麼讓孩子去上學前班也無可厚非,但也不宜一味追求孩子能識多少字,會做幾道題。
總之,孩子的學習不是短跑,更像是一場馬拉松,不可能一蹴而就,考驗着家長的耐心和智慧。
但智慧家長知道,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內驅力,培養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是孩子未來贏得比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