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口嗩吶 盡現原味黃河文化
老當益壯。(圖:陳健翔)
後繼有人。(圖:陳健翔)
今年4月26日至5月1日,山西省吉縣黃河壺口風情嗩吶藝術團應邀參加臺灣戲曲學院成立五十六週年慶典、花蓮縣第一屆海峽兩岸觀賞石交流展及臺東縣等地的文化專場演出,把原汁原味的黃河文化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臺灣同胞眼前,受到觀衆熱烈歡迎。
孕育于山西省吉縣的原生態民間藝術壺口嗩吶屬民間鼓樂,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距今已有480多年曆史,具有濃郁的黃河地域文化特徵。
在吉縣民間,婚喪嫁娶,年節集會,一般都有嗩吶吹奏表演來添熱鬧,烘托氣氛。嗩吶樂隊通常由4人組成,兩人吹奏,一人打鼓,一人拍金察,配合默契,有條不紊。史料記載,明嘉靖年間,朝廷重臣石寶被貶吉縣。在吉縣任職期間,愛好鼓樂的石寶把吉縣民間流傳的曲牌和宮廷音樂完美結合起來,加以充實改編,創造出了優美動聽的嗩吶曲牌,使吉縣吹打樂自成體系,在吉縣一代代傳承下來。
「鼓手名兒醜,能吃肉和酒。」這是流傳於吉縣鄉間的俚語。嗩吶吹奏是技術活,吉縣民間從事嗩吶吹奏的人不少,但出名的也就百把號人。他們四人一組,各自爲戰,名氣大的,活多賺錢多;名氣小的,活少賺錢少。因爲不能靠此養家餬口,所以,大多數吹嗩吶人平時都靠務農爲生。
2002年,吉縣文化局和體委合併成立了吉縣文體局,就如何發展吉縣本土文化達成共識──以「越土越洋」爲個性,深層次燃爆吉縣文化底蘊,使擁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嗩吶從婚喪嫁娶演奏行業昇華爲文化舞臺的主力軍。不久,吉縣舉辦「宏達杯」首屆嗩吶大獎賽,經過激烈角逐,層層選拔,最後,文體局從來自全縣各村的500餘名青壯年農民嗩吶手中選出了108名精兵強將,邀請省級專業人士對這支「百人嗩吶隊」進行了高端培訓。
吉縣黃河壺口風情嗩吶藝術團就由這108名土生土長的吉縣莊稼漢組成,被稱爲原生態嗩吶表演隊,他們的表演技能得到了提高,但沒有經濟實力成爲嗩吶隊最大的難題。經過冥思苦想,藝術團總策劃、吉縣文廣新局局長強朝暉決定使用「借船出海」的策略──2008年,藝術團應邀代表曲沃進入臨汾市參加比賽,在表演中發揮出色,旗開得勝,使曲沃縣榮獲比賽第一,同時也讓藝術團打出了自己的名氣,走出了「用嗩吶向世界發出壺口聲音」的第一步。
屢屢獲獎申請非遺
2009年8月,藝術團成員、吉縣柏山寺鄉農民馮二窩受邀前往湖南衛視爲快樂女聲參賽者黃英伴奏,壺口嗩吶登上了湖南衛視的舞臺。在馮二窩滿懷黃土高原氣息的嗩吶聲伴奏下,黃英成功晉級,吉縣黃河壺口風情嗩吶藝術團也越來越紅,一封封從西班牙、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發來的邀請函紛紛而至。
經過十餘年的磨礪和打造,吉縣黃河壺口風情嗩吶藝術團從鄉村走向城市,贏得了更大的舞臺,也贏得了人們廣泛的讚譽和喜愛。藝術團先後參加了上海世博會、西安世園會、深圳文博會、上海創意博覽會等國際盛會,獲得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文化活動先進集體獎」等獎項。「吉縣壺口嗩吶」已被列爲「山西省非物質遺產保護專案」,正在努力申請成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嗩吶夢就是我們大家的夢,夢想放飛之時就是我們所有人成就輝煌的時刻!」吉縣文廣新局局長強朝暉在接受採訪時激動地說。
(文:陳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