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你能用到的載人航天基礎知識乾貨→
2025年國考筆試在即
載人航天工程相關知識點乾貨梳理來了!
2024年工程實施的4次飛行任務情況
以及工程基礎知識梳理
誠意奉上,請查收!
2024年,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了4次飛行任務,分別爲:天舟七號飛行任務、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天舟八號飛行任務(按時間順序)。
1 天舟七號飛行任務
1. 發射時間:2024年1月17日
2. 發射地點:文昌航天發射場
3. 飛船名稱:天舟七號貨運飛船
4. 搭乘火箭:長征七號遙八運載火箭
5. 裝載物品:航天員在軌駐留消耗品、推進劑、應用實(試)驗裝置等物資,併爲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送去龍年春節的“年貨”。
6. 撤離時間:2024年11月10日
7. 再入時間:2024年11月17日
2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
1. 發射時間:2024年4月25日
2.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3. 飛船名稱: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
4. 搭乘火箭:長征二號F遙十八運載火箭
5. 飛行乘組:神舟十八號飛行乘組
6. 乘組構成:01葉光富(指令長)、02李聰、03李廣蘇
7. 乘組特點:航天員葉光富執行過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李聰和李廣蘇均爲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都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
8. 出差時長:192天
9. 任務主要目的:與神舟十七號乘組完成在軌輪換,在空間站駐留約6個月,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實(試)驗,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貨物進出艙,進行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開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動,以及空間搭載試驗,進一步提升空間站運行效率,持續發揮綜合應用效益。
10. 返回時間:2024年11月4日返回東風着陸場
3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
1. 發射時間:2024年10月30日
2.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3. 飛船名稱: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
4. 搭乘火箭: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
5. 飛行乘組:神舟十九號飛行乘組(正在空間站執行任務)
6. 乘組構成:01蔡旭哲(指令長)、02宋令東、03王浩澤
7. 乘組特點:航天員蔡旭哲執行過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宋令東和王浩澤均爲我國第三批航天員,兩人都是“90後”,都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其中,宋令東入選前是空軍飛行員,王浩澤入選前是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是我國目前唯一的女航天飛行工程師,也是我國第三位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女性。
8. 計劃出差時長:半年左右
9. 任務主要目的:在空間站工作生活期間,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將進行多次出艙活動,開展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航天醫學、航天技術等領域實(試)驗與應用,完成空間站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平臺設備安裝與回收等各項任務。
4 天舟八號飛行任務
1. 發射時間:2024年11月15日
2. 發射地點:文昌航天發射場
3. 飛船名稱:天舟八號貨運飛船
4. 搭乘火箭:長征七號遙九運載火箭
5. 裝載物品:航天員在軌駐留消耗品、推進劑、應用實(試)驗裝置等物資,併爲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送去蛇年春節的“年貨”。
載人航天工程基礎知識梳理
1. 1992年9月,中央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2. 2010年,中央批准載人空間站工程立項。
3. 目前,我國航天員類型主要分爲三種: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
4.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1999年11月20日,發射神舟一號無人試驗飛船。
5. 中國人首次進入太空:2003年10月15日,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我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在軌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後安全返回,標誌着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6. 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實施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7. 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號飛船於11月3日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首次交會對接。
8. 我國航天員首次太空授課: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號乘組航天員面向全國青少年開展了首次太空授課,由航天員王亞平擔任主講老師。
9. 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2016年9月15日,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
10. 我國首艘貨運飛船:2017年4月20日,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
11. 中國空間站首個艙段:2021年4月29日,發射空間站天和核心艙。
12. 中國航天員首次入駐中國空間站: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入駐。
13. 中國空間站首個科學實驗艙:2022年7月24日,發射空間站問天實驗艙。
14. 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時間:2022年11月03日
15. 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啓動實施,總的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開展月球科學考察及相關技術試驗,突破掌握載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駐留、人機聯合探測等關鍵技術,完成“登、巡、採、研、回”等多重任務,形成獨立自主的載人月球探測能力,將推動載人航天技術由近地走向深空的跨越式發展,深化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起源與演化的認識,爲月球科學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