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再審「紅樹林方法學」 環團憂栽種亂象:藍碳變血碳
環境部今再審查紅樹林方法學,會中學者質疑碳匯效果被誇大,環團則指出,紅樹林有擴散成純林,陸化影響生態、排洪等疑慮,並憂心出現栽種亂象,「從綠碳、藍碳,變成血碳」。圖爲新豐紅樹林生態保育區,自然生態多樣可看見招潮蟹、蝦、魚、貝類和海鳥等潮間帶生物。聯合報系資料照
環境部今再審查紅樹林方法學,會中學者質疑碳匯效果被誇大,環團則指出,紅樹林有擴散成純林,陸化影響生態、排洪等疑慮,並憂心出現栽種亂象,「從綠碳、藍碳,變成血碳」。專案小組經討論後決議補正再審。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去年四月預告由農業部及海洋委員會共同提出的「海草覆育」、「紅樹林植林」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去年七月召開首次審查會議,專案小組要求加強監測、防洪評估,今天第二次召開專案小組審查會議。
會中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施習德指出,農業部及海委會欲將「紅樹林植林」減量方法,改爲「紅樹林覆育」減量方法,但臺灣除屏東大鵬灣的紅樹林爲原生種,其餘多爲非原生,不應用「覆育」二字,且紅樹林會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有抵銷作用,也會對生態會產生影響,夏威夷、紐西蘭等都在移除。
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案助理洪碩辰認爲,不論是綠碳或藍碳,潛力都被誇大,盤點既有碳匯是沒有實質減碳效益,因爲可增長面積有限,應迴歸源頭減量。
臺灣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謝振東說,荒野倡議要移除紅樹林已經多年,且從新竹到臺北地區執行移除計劃發現三大問題,包含出海口淤積會限縮通洪斷面;招潮蟹棲地被破壞,生物多樣性消失,黑面琵鷺恐不會來;垃圾難清理,尤其是海茄冬,易導致臺灣鋏蠓孳生。
謝振東表示,肯定農業部與海委會主動積極投入,但認爲也需要謹慎宣導。過去看到臺灣民衆習慣跟風栽種一些非臺灣原生種植物,從過去的櫻花到最近的落羽鬆,憂心未來恐出現各地栽種紅樹林的亂象。
臺灣蠻野心足理事長陳憲政表示,相關機關都要澄清,不是種下去再去評估、處理,以及適合紅樹林生長的地方也定義不明確,憂心遍地開花,「這不是綠碳、是血碳」。
海委會表示,將聽取各界意見,未來若要覆育,會落實生態維持及生物多樣性;但專案小組委員也憂心維持生態的執行人力能否充足,以及適用條件相對廣泛,建議應做具體釐清,包含外加性等都要須補充資料,最後決議補正再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