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中國做“減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楊清清、實習生李金洋 北京報道

8月26日,週一清晨,北京暴雨。一大早,許多IBM中國區研發員工冒雨來到位於中關村軟件園的公司大樓。一場全員大會正在等待着他們。

“上週五晚員工權限突然關閉,後來收到郵件通知說,週一上午開全員大會。”一位IBM中國開發中心員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感慨道,“真的要離開了。”

在這之前,一個看似尋常的週末,IBM通過一場毫無徵兆的研發體系調整,再度吸引了外界的關注。8月24日,據界面新聞報道,多位IBM中國研發員工透露,IBM於週五(8月23日)晚間關閉了IBM中國研發和測試崗位員工的訪問權限,相關員工自公司通訊軟件產品羣組中移除,無法登錄公司內網。

此次被收回權限的員工屬於IBMV,下設CDL(IBM中國開發中心)和CSL(IBM中國系統開發中心),覆蓋北京、上海、大連等地,涉及人數約千人。最終的調整結果,在週一上午的全員大會上正式宣佈,並被管理層定義爲“一個艱難的決定”。

不過,有IBM中國區高層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強調,本次調整“對中國業務沒有影響。”此後,IBM中國方面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回應稱:“IBM會根據需要調整運營,爲客戶提供最佳服務,這些變化不會影響我們爲大中華區客戶提供支持的能力。”

但毫無疑問,這仍是IBM在中國做出的“減法”。

突然調整

儘管之前有諸多裁員方面的傳聞鋪墊,但此次IBM中國區研發體系的調整,來得可謂突然。

“沒有徵兆。剛通知。”8月26日,有IBM中國開發中心員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些“在名單上”的員工上週五還在正常工作,週五晚間員工權限出現異狀,週一到公司便得到裁員的消息,“還沒開始談賠償細節。”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此次涉及的員工如在9月13日之前簽署協議,可獲得N+3的賠償。同時,此次調整並不涉及坊間流傳的轉崗至印度班加羅爾的選項。換言之,只有走人一個選擇。

由於事發突然,有員工還在考慮何時簽署裁員協議,以及下一步的動作。一位IBM中國研發員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考慮到當前就業市場不景氣,只能縮減開支,“爭取賠償金用完之前找到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調整所涉部門爲CDL(IBM中國開發中心)和CSL(IBM中國系統開發中心)。這兩大中心與此前關停的IBM中國研究院共同支撐起這個“藍色巨人”在華的研發體系。

其中,CDL成立於1999年,是IBM全球五大軟件實驗室之一,爲IBM提供開發、測試、全球化、技術支持和客戶服務等,其參與或負責研發的 IBM 產品數以百計。

CSL(IBM中國系統開發中心)則成立於2004年,是IBM全球系統研發體系的重要組成,主要承擔IBM全線系統產品的核心研發工作,涵蓋芯片設計、服務器架構、操作系統、虛擬化和雲軟件、系統管理軟件等。

換言之,本次兩大中心的關停,也意味着IBM——這個第一家在中國直接投資研發的跨國企業——長達30年的中國本土研發體系徹底歸於過去時。

早在2021年,IBM便全面關停成立於1995年的中國研究院(CRL)。彼時,IBM方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回應稱,爲了以最佳的方式支持中國客戶的人工智能和混合雲轉型之旅,IBM正在變革其在中國的研發佈局。

值得注意的是,IBM當時強調,利用IBM 中國開發實驗室 、IBM中國系統實驗室及其遍佈全國的客戶創新中心和解決方案演示站點(包括在合作伙伴端),中國的客戶和業務合作伙伴將大大受益。

然而,時過三年,IBM曾經規劃作爲“研發佈局支點”的CDL和CSL,也將面臨與中國研究院相似的結局。

研發“折戟”

IBM中國研發團隊也曾風光過。

2008年10月15日,IBM宣佈擴建中國開發中心,計劃當年底在北京、上海等地招募500多名軟件工程師,爲中國及全球客戶提供更好的軟件服務。位於北京的新址,選定在如今寸土寸金的中關村軟件園。

“其實我們見證了中關村軟件園的發展。”今年早些時候,IBM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謝東向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的媒體回憶道,“我們當初剛剛來到這裡時,中關村軟件園這塊還叫上地七街,上地華聯還是果園,腳下的地還是農田和苗圃。然而現在這裡已經成爲中國IT產業最聚焦的一個地方。”

謝東提及,彼時,中國區研發團隊是IBM全球核心研發中的關鍵一環。

“IBM中國研發團隊負責一些基礎技術研究,以及IBM全球標準產品研究,”謝東介紹稱,團隊所涉領域從芯片設計到主機服務器,從中間件到高性能計算,從電子商務到可持續計算方案,不一而足。

隨着全球科技趨勢及公司整體戰略的演進,IBM中國研發團隊也在持續變化中。主要體現爲兩點:其一,向混合雲及人工智能的公司戰略聚焦,體現爲中國研發團隊關注在更多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方案;其二,研發團隊越來越多地參與客戶創新中,與客戶合作開發新的場景解決方案,這也意味着研究團隊不僅限於在實驗室內寫專利和代碼,而是需要切實地參與項目。

不過謝東同時強調,儘管這三十多年走來,IBM中國研發團隊有特別多的變化,“但有一點是沒有變化的,就是我們始終追求技術的先進性與創新性。”

但如今,一切的變與不變,恐怕都要戛然而止。

從戰略層面,IBM方面就此次調整給出了這樣的解釋:“IBM會根據需要調整運營,爲客戶提供最佳服務,這些變化不會影響我們爲大中華區客戶提供支持的能力。”

“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越來越重視抓住混合雲和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機遇,而IBM在中國的本地戰略重點則是利用我們在技術和諮詢方面的豐富經驗,組建具備相應技能的團隊,幫助中國客戶共創符合他們需求的解決方案。”IBM方面稱。

“減法”之外

IBM中國關停研發部門已成定局,下一個問題是,中國對於IBM究竟意味着什麼?

整體而言,IBM在中國乃至亞太地區的挑戰非常明顯。根據IBM2023年財報顯示,IBM亞太地區在整體收入中的佔比僅18.92%,遠低於美國市場51.19%的水平,也低於歐洲/中東/非洲(29.89%)。

不僅是收入佔比不及其它兩個大區,IBM亞太地區的同比增速也僅爲1.6%,美國、歐洲/中東/非洲的增速則分別爲2%和3%。其中,中國市場收入是拖累亞太地區收入增速主要原因之一。財報顯示,IBM 2023年在中國地區的收入下降了19.6%。

因此,也就不難理解,IBM在砍去中國地區研發部門“成本項”的同時,正在大力向中國市場要業績。

今年早些時候,IBM大中華區董事長、總經理陳旭東告訴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的媒體,2024年IBM大中華區整體戰略主要有三:挖掘重點大客戶、突破新市場、大力拓展渠道。

其中,在突破新市場方面,陳旭東介紹,IBM將以民營企業市場作爲主要增長點,支持其數字化轉型、企業發展及海外拓展,跨國公司及汽車行業“也是我們的主攻方向,爭取要發展出新的重點大客戶”。

而在拓展渠道方面,2023年IBM推出全新的合作伙伴計劃Partner Plus,在優化後的激勵計劃及合作模式刺激下,IBM大中華區夥伴生態業務2023年實現了雙位數增長。2024年,IBM將繼續立足這一計劃,並聚焦產品、區域,建立並鞏固核心渠道體系。

換言之,IBM大中華區的戰略重點放在向中國要客戶、要市場、要業績。

在IBM中國管理層看來,中國市場仍有巨大的機會。2023年8月,IBM更是面向大中華區推出了生成式AI和數據平臺watsonx,其在中國市場發力AI的意圖顯而易見。

《2023年全球 AI 採用指數》報告顯示,約有42%的全球受訪企業已在業務中積極部署AI,而在企業級AI應用中,中國企業穩居第一陣營,積極採用AI的比例達到接近50%,且有85%的中國企業表示未來2-3年內會加速AI的採用。

不過,觀察人士認爲,IBM仍面臨激烈的本土競爭,未來表現仍存在不確定性。

“IBM重點發展的是混合雲和AI技術,但即便是混合雲和AI,IBM在國內也面臨着大量的競爭對手。”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IBM在中國並非不可或缺,未來中國科技公司有望加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