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難預防 定期健康檢查揪病竈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之一,平均每十萬人中約3至5人罹患,初期症狀多爲發燒、貧血或出血,臺北慈濟醫院血液科主任高偉堯強調,疾病的發生與基因異常密切相關。(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之一,平均每十萬人中約3至5人罹患,初期症狀多爲發燒、貧血或出血,臺北慈濟醫院血液科主任高偉堯強調,疾病的發生與基因異常密切相關,難以透過一般預防方式避免,不過維持健康作息、定期檢查,當發現異狀時及早治療,就是面對血癌的最佳方式。

臺北慈濟醫院提到,血癌又稱爲「白血病」,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血癌又可分爲骨髓性、淋巴性兩種,前者發生率爲每十萬人約3至5人,且是發生率最高的成人血癌;後者則是發生在小孩居多。骨髓是人體的造血器官,當骨髓癌變,不成熟的白血球過度增生,影響人體血液功能,侵犯其他器官,就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在治療上,醫師會依據基因變化和白血球數量等指標,決定是否進行骨髓移植。高偉堯指出,現今骨髓移植已從傳統的骨髓抽取,發展爲周邊血幹細胞蒐集,捐贈者經由特殊設備分離幹細胞,剩餘血液則回輸體內,過程安全且對健康無長期影響,但受贈者在移植前需進行高劑量化療,移植後的兩週關鍵期需密切監測白血球成長情形,半年內亦須服用免疫抑制劑,以預防排斥反應和併發症。

臺北慈濟醫院說明,曾有位61歲的陳先生便是透過定期捐血進而在早期發現血液異常。他自1981年開始捐血,累積捐出超過7百袋,但一直有捐血習慣長達40年的他,去年卻因血紅素不足無法捐血,起初他以爲只是疲勞過度,進一步檢查才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經過七個月的化療,陳先生的疾病一度穩定,但返回大陸8個月後復發,在2024年再度回到臺北慈濟醫院治療。爲了根除癌細胞,高偉堯替他在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申請配對,幸運地在日前接受骨髓移殖,順利出院。

歷劫重生後的陳先生,在醫院辦理的祝福會上說到,「六十歲前,我投入健康公益,捐了超過七百袋血;六十歲後,在罹癌的一年內就用掉一百多袋血液」,而他也用自身經歷告訴社會大衆捐血的重要,鼓勵罹癌病人堅強抗癌。

高偉堯表示,鼓勵符合資格的善心民衆加入骨髓捐贈的驗血行列,也提醒民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沒有預防方式,但健康作息與生活習慣可以防禦百病,因此切記維持健康生活,如有不適及早就醫,才能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