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1911學堂彰顯第三方平臺力量

近幾年,“家校共育”成了教育界的熱詞。2020年11月,人民日報曾發表時評《家校共育 攜手同行》,再次強調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家校共育,就是家校雙方在“爲了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這個一致的目標下,各盡職責,互相配合,共同進步,使育人效果達到1+1>2的教育過程

但是家校共育,始終在口號層面喊得很響,在實踐層面卻水花不大。

儘管一些學校,在家校共育的內容和形式上作了創新嘗試,比如開展家長課程、家長開放日等,但仍然不能改變學校對家長的“一言堂”和“批鬥會”、家長走馬觀花的“一日遊”本質。更由於雙方對責任邊界的理解出現偏差,導致關係錯位,使微信羣、校訊通等這些原本助推家校溝通的“聯繫簿”,淪爲了“作業本”,加劇了本來就緊張的家校關係。

但家校共育是青少年成長的基石和必由之路,不容怠慢,無可迴避。在推進家校共育的工作上,學校又承擔着義不容辭的責任,是主陣地

人民日報在《家校共育 攜手同行》的時評中就指出“學校教育是主體,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最重要場所;家庭教育是基礎,是對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在2017年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家長學校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已明確指出:中小學校要把家長學校工作納入學校工作的總體部署。同年,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也指明將家庭教育納入學校德育工作體系

既然學校要勘此大任,就要有一套衡量是否做到位、做到家的標準筆者認爲,評判學校在家校共育上是否能取得實效的標準有三點:是否建有長效機制,是否具有專業、系統的廣度和深度,以及是否有驗收和評價體系。

這就像教育過程本身一樣。學到,學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經歷一個時間過程;不由專業人士教,不用專業教材,不繫統性地學習,達不到實質的教育效果;學得怎麼樣,沒有驗收和評價體系,等於“白學”、“沒學”。

很顯然,現有的家校共育達不到這三項標準:家長與學校的面對面交流機會,仍限於一年兩到三次的家長會;儘管有的學校開展家長課程或家長講座,也是蜻蜓點水式的,不夠深入;更別提家長接受教育之後效果如何,缺乏有效的評價和衡量標準

基於此,我們是否該去追究學校的“不力”與“失責”呢?筆者認爲,單憑學校一方的力量,開展出卓有成效的家校共育,基本不可能。爲什麼這樣說?

首先學校是教學機構,學校都承擔着繁重的教學任務以及家庭和社會的高期望。在這之餘,再去構建一套家校共育的平臺教程、評價體系等,精力有限,資源亦有限。

其次,家校共育是一項專業、科學、系統性的工程,學校在教書育人上是專業的,不代表就能做好家校共育,需要藉助更爲專業的外部力量,施以協助。

最後,近年來家校關係敏感緊張,家長和學校之間存在比較嚴重信任危機。由學校牽頭做家校共育,未必能當下破除“對立感”,取得家長的全力配合。

所以,家校共育領域專業權威的第三方機構能夠作爲中間橋樑,爲學校提供成形的平臺、教程、輔導團隊和評價體系等,以客觀中立的優勢彌閤家校關係,將對提升學校在家校共育工作上的效率和質量,大有助益

據筆者觀察,前瞻性地專注到這一領域,並首先發力的是一個專注於家長教育的平臺,1911學堂。1911學堂高管多畢業於清華大學,從涉獵廣泛的在線教育平臺逐步轉型爲家長教育平臺的過程中,積累了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及一體化學校等全國知名高校和中小學校的家長教育專家與課程資源。

在清華附中一體化學校支持下成立的“1911學生家長互聯網學校”,致力於爲學校提供完備的家校共育解決方案,協助學校建設家校共育特色校。目前已率先幫助清華附中,建成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家校教育平臺。

1911學堂幫助學校解決家校共育開展中的問題與難點,聯合全國各地學校成爲“1911學生家長互聯網學校”家長教育、家校共育的實踐學校:

一、提供家校共育的實際解決方案。1911學堂依據實踐學校的具體情況,尤其是他們在家校共育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給出家校共育實操方案,涉及家校職責分工、溝通協作、教師培訓和學生培養等方面。針對合作學校在家校協作中出現的問題與難點,定期彙總分析,答疑輔導。

二、提供定製化的家校共育內容和平臺。1911學堂依據實踐學校的實際需求,定製化開發家校共育線上學習課程,搭建專屬的線上家長教育平臺,在1911學堂線上平臺和合作學校官網開設獨立學習入口,將 “1911家長互聯網學校”體系內來自不同學校的優質家校共育課程廣泛傳播與共享。

三、協助學校定期組織家校共育專題線下活動。豐富長效的線下交流活動,是家校關係深入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1911學堂的家長教育專家前往合作學校,開設家校共育課程,以面對面方式,幫助家校雙方調整、重塑關係。同時,1911學堂團隊還會爲合作學校策劃組織系統化的線下活動,包括家長論壇、家長大講壇、親子活動、共讀一本書、家長沙龍等。

通過以上方面,1911學堂較爲系統地解決了家校共育缺乏長效互動機制、專業系統化程度不足以及欠缺評價驗收體系的問題。他們的家校共育實踐經驗,也已從清華附中向全國鋪開。在筆者看來,這是當前,能將家校共育在實踐層面向前做出實質性推進,較有成效的一家第三方平臺。

當然,中國的家校共育,僅僅依靠一家平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在1911學堂的經驗基礎上,我們樂於見到有更多專業權威的第三方機構落地開花,發揮社會力量的資源整合優勢,共同擁抱變局,共同開拓新局,紮實推進家校共育的建設,促進家校共贏,讓協同育人的優質成效,落實到祖國下一代的成長中,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