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大腸癌驗大便準嗎? 糞便潛血精準度8成

每2年一次做糞便潛血免疫法篩檢已證實,可有效降低晚期大腸癌發生與死亡風險。圖/123RF

● 50歲以上高危險羣,醫建議大腸鏡檢查

想要揪出大腸癌,到底要做糞便潛血檢查還是大腸鏡?目前臺灣提供50至74歲民衆,每2年免費一次的糞便潛血「定量免疫法」檢查,用糞便來進行大腸癌篩檢,最新研究證實,檢查精準度高達80%,安全又簡單,不需要限制飲食。

北醫大研究 發表在JAMA

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發表一項最新研究,針對國內逾350萬名50至74歲的民衆,長期追蹤是否得到大腸腫瘤或死亡等資訊進行研究分析,發現透過糞便潛血濃度即可精準預測大腸癌發生及死亡風險,其研究成果可爲未來精準大腸癌篩檢提供新方向。此研究成果並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Oncology」上。

臺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副院長陳立升表示,糞便潛血濃度愈高者,應儘快接受大腸鏡檢查或縮短篩檢間隔,濃度較低者,可考慮延長篩檢間隔。透過大數據分析,確定不同糞便潛血濃度對大腸癌風險的具體影響,糞便潛血濃度可以用來做更好的預防應用。

這項調查可爲大腸癌精準醫療提供新策略,研究顯示,低風險族羣可延長篩檢間隔時間,進而減少腸鏡檢查次數,避免僞陽性、出血或穿孔等潛在的不良反應。對於高風險族羣,可更精準的建議增加篩檢頻率,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同時能使醫療資源更有效配置。

篩檢 明年可望放寬到45歲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大腸癌高居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要早期發現大腸癌不難,每2年一次做糞便潛血免疫法篩檢已證實,可有效降低晚期大腸癌發生風險達29%、降低大腸癌死亡風險效益達35%。一般民衆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明年可望下修篩檢年齡至45歲,國健署呼籲,民衆應多加利用,提早發現病兆、及早治療。

定量免疫法 只對人血反應

檯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糞便潛血檢查不僅方便、簡單,且無侵入性,是大腸癌篩檢的重要工具。對於沒有空、害怕大腸鏡的人來說,在家就能完成樣本採集,送交檢驗即可。目前使用的定量免疫法,只對人類血液中的血紅素和球蛋白有反應,翻轉傳統「驗大便不準」的印象。

糠榮誠提醒,糞便潛血檢查精準度高達8成,不過驗出陽性仍要進行大腸鏡檢查,利用內視鏡觀察大腸內層黏膜變化,發現瘜肉與癌前病竈時,可以在檢查當下直接切除或進行組織取樣。他以60至70歲爲大腸癌高風險發生率的族羣爲例,瘜肉生長約5至10年,呼籲50歲以後應定期接受篩檢。

不論是糞便潛血檢查還是大腸鏡,只要定期接受檢查,就能提升預防罹患大腸癌效果。有家族史病例,或是有肥胖、抽菸、大量飲酒、患有糖尿病者要特別注意,如果排便習慣或大便型態改變,應就醫進一步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