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農業新典範!107年全面實施「對地綠色環境給付」

▲107年全面實施「對地綠色環境給付」 建立農業典範。(圖/農委會提供)

記者華少甫臺北報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調整稻作產業結構及提高國產雜糧供應,自107年起推動「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劃」,透過獎勵種植進口替代外銷主力重點發展等具競爭力轉(契)作作物、實施「稻作直接給付與公糧保價收購」雙軌並行制與結合有機及友善環境補貼措施輔導農友適地適種,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表示,爲鼓勵農友生產品質稻米,自105年第2期作起試辦稻作直接給付與公糧保價收購雙軌並行,經過3個期作試辦結果,逾6成農友願意參與稻作直接給付,且該制度可吸引農民參與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除有助營運主體擴大契作面積,提升市場國產稻米品質外,並可藉由契作收購以確保稻農收益。107年起全面實施「稻作直接給付」與「公糧保價收購」雙軌並行制,讓生產高品質稻米農友可以選擇不交公糧改領直接給付金,第1、2期作給付金分別爲每公頃13,500元與10,000元,另農友若與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之營運主體辦理契作,更可額外獲得契作獎勵金每期作每公頃1,500元。至於未加入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之申辦「稻作直接給付」農友,如果收穫時銷售有困難或市場價格不理想,仍可選擇回覆繳售公糧,權益不受影響,農友可以放心。

農委會進一步說明,對地綠色環境給付採堆疊加值式補貼概念以呈現多層次政策意涵,爲鼓勵農友種植進口替代【如非基改大豆(黃、黑豆)、硬質玉米小麥等】、外銷主力作物(如毛豆)及重點發展作物,農委會並已調整相關獎勵金,分別提高爲每期作每公頃3萬至6萬元、4萬元及2.5萬元,其中重點推動作物如大豆(黃、黑豆)及硬質玉米爲每期作每公頃6萬元。重點發展作物品項除全國各縣市一體適用40項作物外,各縣市政府並可依區域特色發展增提5項作物,鼓勵農友適地適種。生產環境維護措施包括種植綠肥景觀作物、翻耕及蓄水等項目,獎勵金每期作每公頃分別爲綠肥及景觀作物4.5萬元、翻耕及蓄水3.4萬元,每年限申辦乙次,以建立一期作種植一期作生產環境維護之良好耕作模式。

▲107年全面實施「對地綠色環境給付」 建立農業新典範。(圖/農委會提供)

該會並表示,國產雜糧具在地、新鮮、非基改等優點,深具發展潛力,結合「大糧倉計劃」透過建構代耕體系擴大規模、建立集團產區及採後處理中心、導入追溯及驗證制度,建立市場區隔、發展多元加工品行銷,落實地產地消等措施,推動水稻田轉作雜糧3萬公頃,期將目前全年水稻種植面積由27萬餘公頃調減至24萬餘公頃,平衡供需並建構優質雜糧供應鏈

該會指出,對於通過有機驗證或友善耕作登錄有案之農友,除可依「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劃」申領相關給付或獎勵外,並可依「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補貼要點」申領補貼,有機轉型期驗證農地每年每公頃生態獎勵3萬元及收益減損補貼3~5萬元;有機驗證農地及登錄友善耕作農地生態獎勵每年每公頃3萬元,藉由推動有機或友善環境耕作,營造永續綠色環境。

該會評估,現有26萬位稻農(27.5萬公頃)、34,069位進口替代作物農民(34,751公頃)、3,127位外銷主力農民(3,190公頃)、8,482位有機及友善耕作農民(8,652公頃),因實施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而獲益,每公頃每期作收益可以增加5千至1.5萬元;未來配合國土計劃農業發展區域劃設,農地農用而被保護,實施對象將再研議增加非基期年所有農地,期達保護優良農地、維護農業生態並促使永續發展之目標,建立農業新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