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加入S基金大軍 一級市場急需“紓解”流動性

《科創板日報》8月27日訊(記者 陳美) IPO階段性收緊之下,一級市場正加速拓寬“退出渠道”。

近日,在江蘇省委金融辦、江蘇證監局的指導和支持下,江蘇股權交易中心、江蘇省投資基金業協會與知名S基金管理人、頭部投資機構、保險投資機構、AMC機構以及尚賢湖基金PARK等,聯合發起成立了“江蘇S基金聯盟”。

創道硬科技創始人步日欣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從時間上看,政府引導基金逐漸進入退出期,且退出需求持續走高。“因此,設立S基金是GP和LP積極尋找退出路徑的動作之一。”

股交中心爲主體,創投大省設立S基金

作爲經濟大省,江蘇省在私募股權投資領域佔據重要地位。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1月底,江蘇省共有私募基金管理人1272家,數量位居全國第六;管理基金1.13萬億元,規模位居全國第五。

基金管理人與基金規模高企之下,江蘇省七部門於今年5月聯合印發《關於支持江蘇省區域性股權市場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業務發展的意見》。

該意見旨在支持江蘇股交開展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等多項創新業務;支持在江蘇發起設立專業化的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簡稱S基金)。

創道硬科技創始人步日欣認爲,S基金在國內一直都存在,但卻不溫不火。究其原因在於,行業把S基金看成“接盤俠”。

步日欣認爲,S基金除了設立,要真正流動起來,成爲主流退出路徑之一,關鍵要“形成S基金生態”。“只有讓更多同業認同S基金模式,不把S基金接力作爲被動選擇,其才能成爲重要退出渠道。”

另一位於去年完成過一筆S接力基金交易的投資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S基金髮展的另一痛點還在於“合理的定價機制尚未形成。”

該位投資人士對記者表示,“價格是雙方談判最激烈的部分。此外,法律框架內完成交易,亦是S接續基金交易難的原因。”

“價格的判斷,最終取決於標的的質量。如果標的不好,價格怎麼都談不上去。”之所以做S接力基金,該位投資人士稱,原因是基金到期了。“老LP想退出,但投資標的還沒有達到退出條件,只有走S接力基金。‘接力’是對新LP的負責,在GP管理人一致的情況下,確保新LP的利益。”

根據披露,最新成立的“江蘇S基金聯盟”,主要依託江蘇省區域性股權市場,以江蘇股權交易中心爲運營主體,搭建並運營份額轉讓平臺。政策上,優化國資相關基金份額轉讓審批程序、鼓勵民營相關基金份額推動參與份額轉讓業務的民營企業,公平享受各項支持政策。

探索方面,該份額轉讓平臺還將創新份額質押等業務;探索建立基金份額登記、變更及出質等信息對接共享機制等。

退出成迫切需求,多省設立S基金

不止江蘇,《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各地政府和國資機構均積極設立S基金。

以上海爲例,4月在上海S基金聯盟2024年度論壇上,一隻規模達100億元的科創接力基金宣佈“啓航”,這隻基金被看作是上海科創接力一期基金的“續篇”。

同月,安徽成立首隻S基金——合肥市共創接力創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完成註冊設立,總規模28億元。

再之後,成都、廈門也來了。5月,成都科創接力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完成註冊,這是四川首隻S基金,總規模15億元。投資上,該S基金緊扣產業建圈強鏈的核心目標,重點關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先進製造業領域的投資機會,通過“項目+子基金”的創新模式,進行二手份額投資。

7月,自貿領航S母基金完成工商登記,註冊名爲“廈門自貿領航接力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據悉,這是全國首隻專注於投資S基金策略的母基金。

多地設立S基金之下,《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國資身影濃厚。比如安徽成立的首隻S基金,由興泰資本聯合合肥百大、合肥城建、安徽公共資源交易集團、合肥客運、合肥軌道、合肥供水、合肥工業科技、合肥引江濟淮投資公司等國資企業共同發起設立。

四川首隻S基金中,一衆國資力量出現:包括成都產業投資集團、成都科技創新投資集團、成都高新策源啓航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成都交子金控股權投資(集團)、成都環投資本、成都交投資本等。

S基金設立中,爲何國資唱主角?創道硬科技創始人步日欣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當前階段,出資實體以國資偏多,國資參與一級市場投資,除了投資屬性,更多的是扶持產業發展屬性。

“目前國資牽頭成立S基金,又增加了‘紓解’屬性,紓解一級市場當前困局,這也從另一層面推動當地產業的發展。”

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顯示,2023年,參與S交易的260億元政府資金中,處於退出期的資金達197億元,處於清算期的資金爲56億元,處於投資期的資金僅爲7億元,這意味着釋放流動、退出,成爲行業關鍵詞。

步日欣認爲,IPO放緩之後,一級市場迫切需要紓解流動性。“一旦流動性受阻,不單是一級市場這一行業遭遇困境,對產業發展和創新創業都會帶來負面影響。”

上述完成過S接力基金交易的投資人士認爲,改善信息流通,提高信息獲取效率和降低成本;增加交易資產多樣性等,是提高S交易頻次的重點。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近日,香港聯交所下調特專科技公司上市市值門檻,即已商業化公司由60億港元減至40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由100億港元減至80億港元。這在某種程度上,或也爲暢通、擴寬一級市場退出渠道,增加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