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雅綺/戴兩個口罩?民主透明是資訊防疫的解方
● 江雅綺/臺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智慧科技法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假訊息不是新鮮事,但緊急災難和疫情突發的時候,資訊往往混亂不明,而人們又有急迫取得資訊的需求,此時正是各類假訊息散播的沃土。宛如一個人的免疫系統下降,特別容易遭受病毒的攻擊。
COVID-19疫情的爆發正是一個典型,與此相關的各類假訊息之多、流傳之快之廣,甚至讓人們特別創造一個新辭—Infodemic。Info指的是資訊(Information),demic指的是疫情(epidemic),Infodemic組合起來就是資訊之疫。
▲國內疫情升溫逼近升級警戒,行政院召開說明記者會,並宣佈雙北地區進入疫情第三級警戒。(圖/ETtoday攝影中心攝)
5月15日行政院召開記者會,宣佈COVID-19本土案例增加180例,雙北提升防疫程度至三級。前所未見的案例數目和忽如其來的提升防疫等級,完全符合假訊息沃土的條件。而果不其然,15日在各項社羣平臺中,少不了各項關於防疫、真假難辯的訊息傳播。
疫情下的爭議訊息散佈
筆者舉其中一則訊息爲例:15 日下午流傳一則媒體轉載某華裔醫生的臉書貼文,報導標題指臺灣政府防疫觀念落後,內文轉引美國CDC(疾病防治中心)的研究報告,強調人們應該戴兩層口罩。
「怎麼樣能保護自己不被傳染呢?最重要的當然是戴口罩。而戴口罩這件事,我很少看到臺灣人討論美國CDC今年二月份發佈的研究報告(如附件)指出:戴兩層口罩(double masking,外層爲布料口罩內層爲外科口罩)可以有效減少超過90%以上的傳播。」
「這點真的很重要,在CDC發佈這份研究後,所有白宮官員在公共場合都戴上雙層口罩。我在門診也是戴上兩層口罩。所以,請告訴你的親朋好友,口罩不只要戴一個,要戴兩個,根據CDC的研究,雙層口罩是能更顯著預防COVID-19的。」
兩層口罩真能防疫?還是製造更多問題
以上是華裔醫師臉書上關於兩層口罩的原文,和CDC報告原文比對,只是少了一些內容。包括CDC認爲實驗結果顯示,防疫重點是要讓口罩密合臉部,而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達到效果(包括在耳部打結或使用口罩固定器),其中在一層醫療口罩之外加上一層布口罩也是方法之一。報告中也提及不同方式的缺點,例如「兩層口罩可能會阻礙某些佩戴者的呼吸或阻礙周圍的視力」。
▲華裔醫建議口罩戴2層 美CDC方針「點出1關鍵」:貼合臉部最重要 。(圖/翻攝美國CDC官方網站)
在疫情案例突增的時間點,專業醫生的意見特別具有權威。但隨着疫情進展,即便是美國CDC過去發佈的口罩政策也常有矛盾,遑論是個別專業人士的意見,常會產生許多分歧。加上媒體爲求點閱率未多查證即時轉載,倘若資訊接收者一時不察,可能會直覺認爲臺灣案例暴增是「政府沒有宣導戴兩層口罩」的「落後」所致。
人民責罵政府事小,畢竟監督政府,本來就是人民的權力。但若真有民衆不慎戴上兩個醫療口罩致難以呼吸、或是不耐久戴而產生更大的防疫缺口,恐怕就會造成不幸的結果。
▲蔡英文總統也提醒人們注意疫情下的各式假訊息。(圖/翻攝蔡英文臉書)
幸好,這則訊息流傳之後,網路上即有許多人自告奮勇「資訊查覈」,詳細分析報告內容。而臺灣的防疫指揮中心也很快提出說明,依據臺灣的氣候環境特性,爲何戴兩層口罩是不切實際的選項。
病毒傳播鏈可怕,疫情假訊息的傳播鏈也可怕,在疫情不斷髮展、真假難辨的時代,資訊透明和資訊查覈,就是「資訊防疫」最佳的示範。
熱門點閱》
► 雙北疫情三級警報!封城是遏止疫情好選擇?德國經驗給臺灣的啓示
► 「準三級」疫情來勢洶洶 因應策略應更需集思廣益(陳宜民、郭樓惠)
► 林靜儀/後疫情時代 臺灣下一步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