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癌症死亡關鍵 病團:晚期肺癌健保給付應接軌國際

臺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右1)表示,癌症連續42年蟬聯國人死因第一名,112年超過五萬人因癌症死亡,肺癌佔19%,近一萬名國人因肺癌死亡。記者林琮恩/攝影

肺癌連續10多年高居臺灣癌症死亡率、發生率首位,死亡、發生人數均超過萬人,專家呼籲,要達成賴清德總統2030年將低癌症死亡3分之1的目標,肺癌防治不容忽視,除提供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補助,政府應該協助晚期肺癌患者,及早使用符合國際治療指引的新藥。

臺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癌症連續42年蟬聯國人死因第一名,112年超過五萬人因癌症死亡,肺癌佔19%,近一萬名國人因肺癌死亡。賴清德總統提出降低死亡率願景,肺癌是主要應被處理的癌症;政府積極推動LDCT篩檢,但有半數肺癌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篩檢再多,治療仍要跟上。」

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徐培菘曾收治一名55歲患者,他表示,該患者確診肺腺癌4期,卻因基因檢測未找出致癌突變位點,且PDL1數值低於50,只能自費使用免疫治療,但礙於經濟狀況,被迫降低劑量,「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治療資源少,像是被健保遺忘的一羣。」

徐培菘表示,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的建議,有腫瘤基因突變的藥物,健保給付現已涵蓋72%,反觀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藥物,健保給付的涵蓋率僅17%;如進一步以人數佔比推估,前者可使用健保給付的國際指引藥物達75%,後者僅8%,落差將近10倍,顯示同是晚期肺腺癌病人,在健保下的治療命運不同,衍生健康不平等。

臺灣胸腔重症暨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LDCT篩檢無法發現的晚期肺癌,也需要政府努力,尤其肺腺癌患者佔所有肺癌患者近8成比率,如何改善高死亡率情況,最重要是接軌國際標準治療,讓不具基因突變、不符標靶藥物治療標準的患者,可使用免疫治療搭配化療,以降低這羣弱勢病人的死亡率。

臺灣臨牀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說,對於沒有致癌基因突變的肺腺癌,健保給付免疫治療數值PDL1大於50%者,單用免疫治療,但PDL1數值50%以上的病人,則無藥物可用,晚期肺腺癌患者若於一線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不僅中位數存活期可提升逾2倍、死亡風險更可降低4成,呼籲政府放寬給付規定,提升病人存活。

立法委員王正旭指出,要實現「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三分之一」目標,需要手段與方法,肺癌當然是頭號打擊對象,政策須通盤考量,擴大早期篩檢和精進晚期治療須並重,晚期肺腺癌的治療應加速趕上國際趨勢。

立法委員陳菁徽強調,肺癌對民衆健康的威脅最大已無庸置疑,在擴大推動早期篩檢之餘,也應顧及晚期病人的治療需求,政策切忌只重早篩、漠視晚期治療,畢竟生命無價,勿漠視晚期病人的健康權。

面對晚期肺腺癌病人「只有化療可用」的困境 ,健保署長石崇良今年已陸續在出席公開活動時透露,將精進免疫藥物應用、接軌國際指引是該署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