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內卷式”招商 加快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遲雨

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發佈的多個文件,都指向規範地方招商引資制度,打破過去拼土地、拼稅費、拼補貼的“內卷式”招商格局。近期有消息稱,山東、江蘇、安徽等省份已經有地區開始裁撤地方招商部門、取消基層招商指標,以及探索建立招商公司等新的招商引資模式。

衆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招商引資一度是各地爭取資源、強大產業的有效手段,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然而,隨着我國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以地方給予財政獎補、稅收返還、土地優惠政策爲主的招商模式暴露了越來越多的弊端,“內卷”的特徵日益顯著。

所謂“內卷”,反映到經濟領域,就是競爭過度和同質化導致邊際收益遞減,即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但產出的增加卻越來越小。

留意一下以往各地招商引資的實踐不難看出,不乏成功之作,但惡劣後果不斷顯現甚至早已被判定爲失敗的案例也不罕見。

這些案例的共同特點都是在招商引資時不顧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急功近利,寧可開出過度優惠、不符合當地實際的條件,也要上馬新興產業,導致寶貴資源被浪費,產業之間重複建設。

在內卷式招商的壓力下,一些低質量或低效的投資項目往往也被引進,這些項目不但無法帶來預期的經濟效益,反而增加了地方財政負擔。更有甚者,媒體報道,一些地方和部門爲完成招商任務弄虛作假,引進多個“虛”項目,簽訂假合同,既對本地企業形成了“擠出效應”,又嚴重損害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而且潛藏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風險。

現在,隨着《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於8月頒佈實施,意味着過去的招商引資模式將走向終結。

具體來看,《條例》第一條開宗明義,要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第十條更明確:沒有法律、行政法規依據或者未經國務院批准,不得給予特定經營者稅收優惠,不得給予特定經營者選擇性、差異化的財政獎勵或者補貼……

最近部分地區裁撤招商引資部門並採取一系列相關措施,釋放的信號極爲鮮明。

一方面,不是不要招商引資,而是模式要轉換。未來的招商引資不再是行政壓力下的被動應付,而是一種市場化行爲,以往由政府部門承擔的招商職能將轉移給市場化運作的專業招商公司。

科學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結合,“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這種各負其責的做法有利於減少行政干預,從而讓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作用。

另一方面,正如近日《人民日報》文章所說,未來招商引資必須從比拼優惠政策搞“政策窪地”向比拼營商環境創“改革高地”轉變,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這對地方政府是一個更高要求,因爲爭相比拼誰給的優惠政策更多更給力,這一點很容易,但要夯實自身產業基礎、建設優質的營商環境,顯然要困難得多。

聚焦於練好“內功”,創造一個公平競爭、高效透明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高質量的投資項目,這是接下來各地拼經濟的關鍵。做好了這一點,作爲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我國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優勢就可以得到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