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地方招商大變局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融媒體記者 陳雯

近幾年來,全國各地紛紛興起產業鏈招商,繪製招商產業鏈圖譜,高質量打造產業生態圈,推動以商招商形成良性循環。可以看到,這些舉措的有效推進,離不開一個關鍵因素:優質的營商環境。政府需要發揮好“店小二”精神,杜絕“口惠而實不至”,將服務企業落到實處。

要創新!不要內卷——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是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除規範企業行爲外,還首次對規範政府“內卷式”競爭作出部署。

基層招商過去一直在“暗暗較勁”。據報道,多地已紛紛裁撤政府內部招商部門,部分地區取消基層招商指標,同時組建招商公司,以更市場化的形式進行招商。

與此同時,多地政府不以山海爲遠,組織境外招商經貿代表團,開始了奔赴境外招商引資的新旅程,如浙江、江蘇蘇州等團組在赴歐考察期間達成了總額數十億美元的意向投資。

低效招商、同質化招商,已造成嚴重的內耗。地方裁撤政府內部的招商部門後,是否真能夠解決內卷難題?拼土地、拼稅費、拼補貼的下一步,招商方式的創新、產業集羣的培育、營商環境的打造,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01 “反內卷”啓幕 多地裁撤招商團隊

“各地紛紛裁撤招商團隊”的消息與8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公平競爭審查條例》關係密切。

《條例》全文共27條,《條例》第1條就表明,要“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第8到第12條的“審查標準”,直指目前全國各地招商各自爲政,內卷嚴重的現狀。第10條還強調不得給予“特定經營者稅收優惠”“選擇性、差異化的財政獎勵或者補貼”“要素獲取、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社會保險費等方面的優惠”。

這些都是前進中的問題,能夠在發展中得到解決——中央財辦在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8000字長文中也提到,“有效治理招商引資中的各種亂象,糾正違規補貼,創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防止要素資源配置扭曲和低效投資。”

“反內卷”已拉開序幕。

據瞭解,上海、山東、江蘇、安徽、重慶等地已率先行動,撤銷了政府內部的招商部門。2024年6月,國務院出臺規範招商的通知後,上海發佈“二十條招商整改任務清單”,多地向企業收回獎補資金,江蘇一企業要返還給當地2000多萬元補助資金。還有60多個地區已經清理廢止違規出臺的稅收返還優惠政策。

中央對地方政府“有形之手”的約束在不斷強化。

還有報道指出,過去各省、市、區,甚至縣、街道都有自己的招商辦,現在對於重複設立的部門,開始進行收編和裁減。這一舉措被視爲精簡團隊、簡化不合理招商競爭的有效舉措。專家分析,招商辦的裁撤和精簡,就是爲了將國有基金平臺精簡整合,再通過市場化的機制,配套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

雖然大部分地區仍在觀望和摸索,但招商模式的變革顯然已是大勢所趨。

02 “搶商”造成項目爛尾、產業趨同、政府信譽受損

此前,在激烈的招商競爭下,確實出現了一些“血拼”內耗、超常規優惠、大水漫灌式招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項目爛尾與投資浪費。

如2012年,一家民營企業被河南駐馬店驛城區招商引資到當地,投資2億元建設一個汽車零部件產業園。但直到2024年,企業都無法開展正常生產,原因就是當初招商引資時正式承諾並列入合同的用電需求得不到保障。

該汽車零部件產業園曾被列爲河南省的重點工業項目,目標是要成爲中原地區最大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但要滿足產業園未來201兆瓦的用電負荷,當地必須要新修建一座220千伏的變電站。倉促之中,這個變電站在沒有立項、沒有正式明確建設主體的情況下開始了建設。由於項目缺乏充分論證,後期合同的履約就相當困難。

10多年來,這家企業只進行過短暫試生產,每年還要承擔高額的貸款利率等財務費用。因爲拖欠項目貸款,產業園土地被銀行查封,企業負責人成爲失信人。

二是同質化競爭與產能過剩。

招商變“搶商”,互相“挖牆腳”;惡性比拼招引政策,祭出“超常規優惠”;不顧發展實際,產業規劃趨同……地方之間“以鄰爲壑”的“互害式”招商引資競賽,以及互挖存量企業的政策導致無效損耗。

負擔加重是一方面,長此以往容易導致產業發展走向同質化,通俗地說就是“內卷”。

2023年9月19日,市場監管總局發佈了《2022年公平競爭審查督查整改案例》,通報了27件整改工作取得實效的案例。

27個案件,反映了不同的典型問題——

比如,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政府在政策措施中規定獲得獎補企業五年內遷出的須全額退還補貼資金,對企業自主遷移設置障礙;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在政策措施中規定對特定經營者給予產業發展獎補,影響經營主體公平競爭;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司法局在政策措施中規定購買服務的承接主體是註冊在本地的企業,妨礙外地經營主體進入本地市場等。

深企投產業研究院分析,從招商競爭不利的方面看,與招商相伴的產業補貼、金融支持,有可能導致資本價格扭曲以及“體制性產能過剩”,再與行業週期性過剩疊加,不但放大行業的波動性,也因爲對全球市場供給和價格的影響,容易引發國際貿易方面的爭端。

“體制性產能過剩”“行業週期性過剩”“國際貿易爭端”三重因素疊加,這個壓力,新能源產業頗有發言權。

我們也發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整治“內卷式”競爭放到了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之下,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分析,這就有整治科技創新領域的“內卷式”競爭之意。

面對光伏產能過剩與同質化,隆基綠能董事長鍾寶申表示,產能過剩的根本是過度投資,同質化的背後是創新不夠。在不確定的時代裡,新能源是一個比較確定的方向,尤其是全球碳中和的大勢下,太陽能光伏產業成了全球很多國家關注的焦點。如果沒有科研支撐,產業化達到一定階段會被認爲是走到了終點,只有持續的科技創新纔有利於產業長期健康發展,才能夠使大家迴歸到行業發展最根本的軌道里面。

三是政府信譽受損、可持續發展受阻。

頻繁的政策變動和承諾不履行,使一些投資者對地方政府產生不信任感。另外一些地方爲了招商引資,忽視了環境保護,引進了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項目,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也阻礙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03 招商大變局初現 境外招商尋出路

但話說回來,地方招商也不乏成功的經典案例。合肥當年引入京東方、蔚來,就具備破釜沉舟的勇氣。當然“風投之城”美譽的由來,光有勇氣還不夠。一個合理的、市場化的資本招商環境,要先挖掘,再調研,然後匹配當地產業格局,最後需要資本支持,幾方面缺一不可。

一場場洽談、一次次簽約背後,是一羣具有專業實力的招商幹部隊伍“走遍千山萬水、道盡千言萬語、歷經千辛萬苦、排除千難萬險”,是“打掉了小而散的辦公室,促成大而精的戰鬥團隊”。據瞭解,合肥爲了更好的服務龍頭企業,梳理了核心供應鏈企業200餘家,列爲重點招商目標,持續開展精準招商。還聯動大衆安徽舉辦兩次供應商大會,邀請600多家企業和機構參會。

告別招商和補貼的路徑依賴,各地政府正在積極尋求新的路徑。基金招商、資本招商等成爲各地招商重要手段。近幾年來,全國各地還紛紛興起產業鏈招商,繪製招商產業鏈圖譜,高質量打造產業生態圈,推動以商招商形成良性循環。可以看到,這些舉措的有效推進,離不開一個關鍵因素:優質的營商環境。政府需要發揮好“店小二”精神,杜絕“口惠而實不至”,將服務企業落到實處。

2024年6月28日,廣州新成立市投資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併發布《關於新時期推動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意見》,力圖推動廣州招商引資實現新躍升。從角色分工、主要職責到組織架構,不難發現,相比以往廣州各層級招商部門的“各自爲戰”,這個新機構更強調系統、全面的招商“打法”。

在發佈的新政中,廣州正謀劃打造“1+3+3”聯合作戰招商體系,包括由廣州市投資發展議事協調機構“抓總”,廣州市投資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各區黨委政府、廣州市屬國企招商平臺3大招商主體“主戰”,廣州市行業主管部門、各類投資主體、招商中介機構3類協同主體“聯動”,重構集成式體系化的招商格局。

這裡也可以看出廣州招商引資思路的新發展方向:對於招商引資而言,吸引力不僅僅來源於提供優質的“新服務”,想要招引新興賽道的關鍵產業,更離不開進一步打造公平、透明、高效的營商環境。

另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境外招商成爲地方發展的新亮點。

江蘇省與德國的合作堪稱境外招商的典範。江蘇省商務廳副廳長孫津介紹,江蘇產業基礎雄厚,與德國合作空間巨大,西門子、博世等德國世界500強企業以及菲尼克斯、艾文德等隱形冠軍企業和中小企業在江蘇健康穩步發展,江蘇太倉成爲德企之鄉。

據瞭解,德國是對華投資金額和項目最多的歐盟國家。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創下歷史新高,佔德國對外投資總額的比例也創下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目前,有超過5000家德國企業在華髮展,投資項目近1.2萬個,投資總額超過400億美元。各地政府也在積極銜接國際產業創新資源、拓展全球渠道網絡過程中,不斷創新招商方式方法。

招商大變局的出現,意味着未來地方的招商引資沒有捷徑可走,紮實做大產業、做好環境,纔有突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