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慮太重?換個思路,未來10年教育怎麼幹又有新認識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全面系統部署。

教育部負責人指出,《綱要》是首個以教育強國爲主題、以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爲重要任務的國家行動計劃。

《綱要》堅持遠近結合,分2027、2035年“兩步走”,部署了9個方面重點任務。

專家指出,教育強國的重心是以教育“強”國。建成教育強國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

同時,教育也要以人爲本,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學生課業負擔重、擠中高考“獨木橋”、應試教育焦慮危及健康等頑疾仍存。

對此,《綱要》在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推進“雙減”、有序推進中考改革等方面有新的提法和亮點。

分2027、2035年“兩步走”

教育部負責人指出,《綱要》堅持遠近結合,分2027、2035年“兩步走”。

“第一步”面向開局起步階段,重點是全方位打牢教育強國建設基礎。《綱要》明確到2027年,教育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

“第二步”面向中長期,深化重大戰略佈局,確保如期建成教育強國。《綱要》明確到2035年,黨對教育事業全面領導的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系統完備,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建成,基礎教育普及水平和質量穩居世界前列,學習型社會全面形成,人民羣衆教育滿意度顯著躍升,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能力顯著躍升,教育現代化總體實現。

《綱要》部署了9個方面重點任務: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辦強辦優基礎教育,夯實全面提升國民素質戰略基點;增強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打造戰略引領力量;培育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建設學習型社會,以教育數字化開闢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築牢教育強國根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激發教育發展活力;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爲什麼在頒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之後不久,又要研製一份同樣規劃到2035年的《綱要》呢?

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院長柯政認爲,中央對教育強國有了新的認識、新的要求。教育強國的重心是以教育“強”國,即教育怎麼支撐現代化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

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提出,建成教育強國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

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周洪宇認爲,這一新定位強調了教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中的地位。教育強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具體工程。它以立德樹人工程爲戰略牽引,包含一系列重大工程、行動、計劃等。

周洪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說,黨對教育、科技、人才問題的認識,始終處於不斷深化發展的過程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進一步凸顯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深入實施素質教育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綱要》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諸多有力舉措。

“提供適合每個人的教育,發展每個人的個性,開發每個人的潛能,整個國家的創新能力才能噴薄而出;每一個孩子學有所得、學有所長,教育才能成爲惠及每一個家庭的民生福利。”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所長王烽說。

《綱要》提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加快補齊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短板。

王烽指出,時至今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已發佈25週年,但素質教育的觀念還沒有真正與教育實踐融合,近年來更是出現了爲應試教育“正名”的思潮。

王烽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以“高分名校”衡量教育質量的觀念和做法仍在政府主管部門幹部、校長教師、家長中佔據主導地位,“提升教育質量”在實踐中被簡化爲提高考試成績和“擴大優質資源”。而在同質化標準的升學競爭中,“高分”和“名校”註定只有相對意義,能夠勝出的註定只是少數,所謂“優質資源”永遠無法滿足大多數人的期待。

如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綱要》提出了學生體質強健計劃、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勞動習慣養成計劃、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等多個計劃行動。

過重的課業負擔嚴重損害兒童少年身心健康。

《綱要》提出,統籌推進“雙減”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在“減”的方面,《綱要》提出,鞏固校外培訓治理成果,嚴控學科類培訓,規範非學科類培訓。壓減重複性作業,減少日常考試測試頻次。

減負政策已經實行幾十年。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曾發佈《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

“不容否認的是,現在依然存在學生負擔重、教師負擔重的問題,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教師的工作自主性。”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深化教育評價改革

“評價是教育的關鍵,也是教育出現諸多問題的起因。需要在思想觀念、評價管理、運行機制等方面走出單一評價的死衚衕,充分利用多元評價的靈活性,打破長期以來造成的僵局,減輕單一評價造成的逐年累加的沉重負擔。”儲朝暉說。

《綱要》提出,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樹立正確政績觀,樹立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防止和糾正“分數至上”等偏差。

“升學”問題讓很多家長焦慮,特別是中考,有些地方甚至有“中考難於高考”的說法。對此,《綱要》提出,有序推進中考改革。加快擴大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開展均衡派位招生試點。

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目前正在各地推開,這種招生辦法是“給初中分配名額”,即優質高中的招生指標平均分配給對應的每所初中,讓不同水平的初中學校都有升入優質高中的指標。

比如,北京市要求,將全市優質普通高中不低於50%的招生計劃分配到一般初中校。浙江省規定,2025年起,指標到校生招生比例達到學校招生計劃總數的70%。

均衡派位招生是更進一步的改革,目前已在一些地方開始探索,這種招生辦法是“爲高中均分生源”。

從2012年開始,河南省鄭州市就實行中考考生不再選報志願,錄取時由各普通高中學校按所招計劃人數抓鬮抽取,實現了生源質量的均衡。

新鄭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科長王忠玉近日介紹,該市五所公辦高中共錄取學生7000人,錄取分數線完全一樣。將學生平均分配到五所高中,學生不管在哪所高中都能接受到一樣的教育。家長們也慢慢地接受了這種中招制度改革。

但在全國大部分地方,還在實行“一中”招完“二中”再招的“等級”招生辦法。

“讓教育評價改革發揮作用,應從打破現有評價制度的利益鏈條入手,建立新的權利和利益規則。只有將學生評價改革與考試招生、校長教師的待遇和獎勵晉升、學校各種資源的獲得聯繫起來,讓新觀念新模式的踐行者得到激勵,教育評價改革才能發揮‘指揮棒’和‘突破口’作用,多樣化教育質量觀與教育綜合改革實踐才能相輔相成。”王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