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來了!2025年 鄭州教育這麼幹
大象新聞記者 高冬麗
1月20日,記者從鄭州市教育工作會上了解到,2024年,鄭州市新建、投用中小學(幼兒園)48所,新增學位4.25萬個。2025年,鄭州市計劃新建、改擴建16所中小學,增加2.07萬個優質學位;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2025年底達到50%以上;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落實課間10分鐘變15分鐘。
中小學生每天體育活動不少於2小時
2025年,鄭州市繼續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新格局。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繼續做好科技運動會、創意編程大賽等品牌活動,不斷提升中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深入實施學生體質強健、心理健康、美育浸潤、勞動習慣養成計劃。像重視課堂一樣重視課間活動,鼓勵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落實課間10分鐘變15分鐘,積極打造特色突出、學生喜歡、充滿活力的陽光大課間,確保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少於2小時。
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積極開展校園藝術活動、體育賽事和勞動實踐教育,加強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解決複雜問題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讓孩子身上有汗、眼裡有光、腳下有力,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鬥者。
新建、改擴建16所中小學
今年,鄭州市將加快建設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體系,顯著提升基礎教育貢獻度。
推動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深入推進幼小銜接試點幼兒園、融合教育試點幼兒園、托幼一體化建設,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2025年底達到50%以上,推動構建覆蓋城鄉、佈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優質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從“幼有所育”邁向“幼有善育”,爲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兒童友好型城市,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施義務教育強校提質行動,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新建、改擴建16所中小學,增加2.07萬個優質學位。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建設工作,深化集團化辦學改革,促進新優質學校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底,鄭州市累計創建市級公辦中小學優質教育集團不少於75個,集團化辦學覆蓋率達到85%以上。
推動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聚焦高中階段學位供需矛盾,加快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資源供給,新建、改擴建7所普通高中,增加1.22萬個優質學位。統籌推進市域內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建設一批具有科技、人文、外語、體育、藝術等方面特色的普通高中,滿足人民羣衆對優質高中教育的需求。
實施中小學生“沃土計劃”和“脫穎計劃”
當今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今年,鄭州市將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充分發揮基礎教育“基點”作用。實施中小學生科學素養培育“沃土計劃”,面向具有創新潛質的中學生實施“脫穎計劃”,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其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爲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積極推進中職學校整合優化,建設“少而精”的中等職業學校,力爭2025年底實現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全面達標,持續優化與區域發展相協調、與產業佈局相銜接、與社會需要相契合的職業教育佈局。
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內涵質量。積極支持鄭大、河大“雙一流”建設,持續提高市屬高校辦學層次水平,逐漸形成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發展體系,推動一流大學(科研機構)研究院高質量發展,加強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和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不斷提升自主培養和吸引集聚高層次人才的能力。
繼續實施中小學優師強師計劃
強教必先強師,加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持續鞏固教育強市建設重要根基。鄭州市繼續實施中小學優師強師計劃,完善教師專業發展梯級攀升體系,推進教師培訓提質增效,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優化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配備培養,持續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素質。
落實教育英才計劃,加大公開招聘教師及高層次、急需緊缺教師引進力度,加強思政課、體美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招聘配備。進一步優化各級各類學校師生配比、教師崗位結構比例。
進一步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不斷提升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有力保障廣大教師舒心從教、靜心從教、安心從教。
持續推動教育綜合改革
實現從教育大市到教育強市的躍升,必須以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2025年,鄭州市繼續推動教育改革開放,全面激發教育事業發展動力活力。
要以教育評價改革爲牽引,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完善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促進全市教育發展生態進一步優化。
要鞏固“雙減”試點成果,統籌提升校內教育質量和校外治理水平,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壓減重複性作業,減少日常考試測試頻次;嚴控學科類培訓,加強依法治理和數字化全流程管理,推進“雙進暖心”工程,提高課後服務質量,豐富服務內容。
要有序推進中考改革、新高考改革,發揮考試評價導向作用,引導深化義務教育教學改革、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和育人方式變革。
要持續深化中小學招生改革,推進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完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確保“應招盡招、應入盡入”,爲增加城市人才吸引力和宜居宜業度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