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需要更多體制機制的創新

新華社記者魏弘毅

水潤陽春,萬物勃發。3月22日,一年一度的“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如約而至,隨之而來的“節水中國行”主題宣傳活動也拉開序幕。

在北京舉行的活動啓動儀式上,一組數據引發廣泛關注:近10年,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近1倍的情況下,全國用水總量實現了零增長。

一邊是經濟的持續增長,一邊是用水總量的持續穩定。鮮明的對比背後,是節水事業不斷向縱深推進,用水效率和效益不斷提升。

數據可以佐證:相比2014年,2023年我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下降41.7%、55.1%,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從0.530提升到0.576。

一幕幕場景生動詮釋:北京國貿中心,節水科技打造“全週期水循環”商貿綜合體;黑龍江雙鴨山市,礦井水綜合利用率達到國家先進水平;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園區內企業結餘水權市場化交易正持續盤活水資源存量……

節約用水,是治水棋局上的關鍵落子,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根本出路。

基於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的基本水情,我國水資源短缺形勢依然嚴峻。面對節約用水的迫切需求,多方正羣策羣力。

節水,必須瞄準重點發力。這些年,水利部門與各有關部門一道,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持續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全國灌區智能化改造穩步推進,全國城市再生水利用率持續提升……多措並舉,節水實踐積跬步以致千里。

節水,呼喚日益創新的體制機制。2024年,全國多地開展“節水貸”融資服務工作,中國水權交易所全年交易1.1萬單、交易水量13.7億立方米,同比分別增長96.3%、154.7%。市場手段和金融工具的運用,正在爲節水實踐創造新空間。

節水,需要制度護航前行。近年來,《節約用水條例》《國家節水行動方案》等行政法規與文件的推出,爲保障國家水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夯實節水制度基礎。

成果固然豐碩,但挑戰依然存在。相關專家表示,我國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對水的需求尚未達到峰值,未來水資源供需矛盾可能進一步加劇。爲更好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和水平。

着眼當下,我國節水制度政策體系仍有待健全。在2025年全國水利工作會議上,水利部相關負責人指出,需要更多從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的體制機制上想辦法,健全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體系、節水制度政策體系。

近日,水利部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公佈了2025年全國節約用水工作要點,其中明確提出組織編制《國家節水中長期規劃(2025—2035年)》、推動制定《工業節約用水管理辦法》等舉措,將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更多助力。

操作層面,節水也需久久爲功。

以再生水利用爲例,當前全國高標準的再生水廠數量不多,再生水利用量僅爲全國年污水處理總量的兩成多。必須持續完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加強節水技術研發、集成和推廣應用,進一步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和水平。

同時,節水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只有持之以恆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公衆將節水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才能真正使愛護水、節約水成爲全社會的良好風尚和自覺行動。

節水,事關國家的發展與安全,也事關你我的生活與幸福。以涓滴之舉匯聚江海之力,讓政府、市場、社會形成節水合力,才能書寫更多更美的節水故事。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