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釋放創新創造活力

(原標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釋放創新創造活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筆談】

作者:王藝潼(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其中,人才是重要的戰略性支撐。

集聚高素質高水平人才、激發和釋放人才創新創造活力關鍵在體制機制,體制順、機制活,則人才聚、事業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只有進一步破除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才能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鑄牢雄厚人才基礎、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堅持“四個面向”,自主培養與精選引進相結合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求我們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的同時,注重引育海外人才。《決定》提出,“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爲今後人才培養工作指明瞭方向。

不斷提升人才的自主培養能力,是人才工作、人才政策的根本之道。要立足需求驅動,創新培養模式。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戰略導向,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完善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參與的培養模式,健全創新人才全鏈條自主培養體系。要加強頂層設計,突出國家戰略人才的自主培養。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同時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不斷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強調人才自主培養絕不意味着自我隔絕,而是要進一步衝破觀念束縛、搶抓機遇,千方百計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要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觀念,探索更爲開放靈活的全球人才資源聚集機制,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瞄準“增量”,突出人才重點,以“高精尖缺”爲導向,引進更多活躍在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的戰略科學家,使中國成爲世界人才集聚地。

堅持以用爲本,完善管理與優化配置共推進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歸根結底在“用”。《決定》從“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製度”等方面突出以用爲本的理念,通過破除人才使用和流動藩籬,用好用活人才,確保人才用其所長、任其所宜、用當其時、用當其位。

進一步向用人單位授權。人才怎樣用好,用人單位最有發言權。推進人才管理體制改革,構建科學高效的人才管理體制,當務之急是根據需要和實際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破除不敢授權、不會授權、不願授權的制度性禁錮,讓用人單位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和決策權。同時,建立有效的自我約束和外部監督機制,確保用人主體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切實按法律、政策、制度、程序辦事,公正開展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等工作,確保授權落地落實、用人單位盡責盡力。

進一步爲人才鬆綁和賦能。實踐告訴我們,只有人才爲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地方,才能集聚和涌現出高水平人才和高水平成果。完善管理的目的不是“管死”,而是要“管活”,通過“好管理”和“管理好”,最大限度彰顯人才價值。要最大限度賦予領軍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建立健全責任制和軍令狀制度,鼓勵科技領軍人才掛帥出征,樹立激勵創新、主動作爲、寬容失敗的鮮明導向,更好激勵人才幹事創業。更大力度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讓人才靜心做學問、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進一步推動人才有序高效流動。用好用活各類人才,重在“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提高崗位匹配度和適用率,把合適的人才放到合適的崗位上。完善開放、流動、競爭、協同的靈活用人機制,推動形成以崗位職責爲依據、以績效考覈爲標尺的管理體制,實現人員能進能出、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暢通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打破戶籍、地域、身份、學歷、檔案、人事關係等制約,促進城鄉、區域、領域、行業之間人才合理有序流動。

堅持正確導向,科學評價與有效激勵同着力

激勵機制對人才成長與發展至關重要,人才的有效激勵離不開構建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決定》提出,“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爲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只有構建科學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才能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構建創新人才自由涌現、脫穎而出的人才創新生態體系。

着力健全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體系。一方面,要樹立人才評價的正確導向。堅持“破四唯”與“立新標”並舉,基礎前沿研究突出原創導向,社會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導向,應用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評價突出市場導向。科學設置人才評價週期,基礎研究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重點推行聘期評價、長週期評價,消除急功近利、浮躁浮誇等不良風氣,遵循人才成長與發展規律,避免簡單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真正形成有利於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氛圍。另一方面,要完善並全面推進分類評價機制。按照不同類型人才成長髮展規律和不同領域、不同崗位職責要求,探索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爲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加快回答不同門類、不同性質的人才評價“誰來評”“怎麼評”“評什麼”“怎麼用”等基礎性問題,避免對各類人才“一把尺子量到底”。

着力強化靈活適當的人才激勵機制。要進一步加大對領軍人才、重點人才的激勵力度。加大對基礎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力度,聚焦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這一主線,在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管理機制配套上向關鍵核心領域科研人員、高層次人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團隊和優秀青年人才傾斜,激勵其甘坐“冷板凳”,潛心開展科研。同時,進一步精簡優化人才帽子,整合各類人才計劃,克服以“帽”取人、按“帽”分配資源的弊端。

《光明日報》(2024年08月04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