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課”提升大學育人“成色”(憑欄處)
《悖論:思維的魔方》《形勢與政策》《汽車底盤構造》《大數據與城市規劃》《人格心理學》《中國傳世名畫鑑賞》……教育部近日推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這批被喻爲首批“金課”的本科課程共計5118門,覆蓋各省份和所有本科專業類。
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旨在示範帶動更多高校和教師積極參與,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推動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改革。也是力求通過提升大學課堂課程質量,提升人才培養效能,改變部分學校輕教學、重科研現狀,助力大學回歸育人之本,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舉措。
“金課”的認定,對廣大本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師生們口中的所謂“金課”,是指內容豐富、視野前沿、方式創新,學生收穫大、挑戰也大的課程。隨着打造“金課”要求的提出,任課教師對於課程設計的投入度將顯著增加,高校對於本科生的課程設置和考覈標準也將進一步優化,這將倒逼廣大學生在學習上更投入,對待課程更上心、對待考試更用心。
這也對廣大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段時間以來,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在高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礙於過往的評價體系,一些教師心中存有“課教得再好,不如發表一篇論文”的認知。一下課老師就不見蹤影,一學期下來,學生難得和老師深入交流幾次的場景也屢見不鮮。“金課”的認定,爲廣大熱愛教學、熱愛課堂的老師注入了動力,也鼓勵廣大教師進一步在課程研發、課堂講授、評價考覈上下功夫,在走近學生、瞭解學生上花精力,從而做到用心打磨課程、潛心鑽研教學、靜心陪伴學生成長。
當然,這對廣大高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考覈標準和相應的制度體系上,進一步強化本科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的突出地位,向教學業績好、課程建設好、學生口碑好的老師給予適當傾斜,讓“金課”建設與科研成果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鼓勵更多樂於教學、善於教學的老師在三尺講臺上脫穎而出。
推動“金課”成爲學校育人文化的常態,任重而道遠。需要高校通過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需要鼓勵院系重視教研活動,推動集體備課,新教師與資深教師相互聽課、充分研討;需要推動教師主動拓展學術與行業、產業的對話和溝通渠道,將科學前沿和社會需求及時反映到課程內容中,推進課程內容與形式的與時俱進;還需高校充分挖潛教學單位和相關機構協同育人的內涵與潛力,實現全程育人、全員育人。
大學教育,育人爲本。改革深處,課程爲要。以“金課”建設強化教學的重要地位,完善以人才培養爲核心的大學內部治理體系建設,才能真正提升大學育人“成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爲國家建設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