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將完成空間站建造—憶空間站的設計者朱光亞先生

中國的“兩彈一星”的功勳者,總技術負責人和設計者朱光亞院長。

“回去吧!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我們中國是要出頭的……回去吧,趕快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我們!”

我第一次見到朱光亞先生是1992年4月在國家核試驗基地,那時我剛出大學校門不到3年。當時我國航天(導彈)發射試驗連續幾次失利,領導層非常關注那次核試驗,要求確保成功。核試驗作業隊的同志們壓力很大。在即將把試驗裝置放入地下的關鍵時刻,國防科工委丁衡高主任與一位身披軍大衣、鶴髮童顏的長者來到現場,大家紛紛說“朱光亞來了”,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彷彿吃了定心丸。這件事情使我深切感受了朱先生在覈技術戰線“主心骨”“定海神針”般的巨大影響力。

2001年10月,我有幸來到朱先生身邊擔任秘書。這時他雖年事已高,但目光清澈犀利、精神矍鑠、思維敏捷,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總裝備部科技委主任,負責領導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等,工作依然繁忙。由於朱先生一貫謙虛低調,加上工作保密要求高,社會上對他宣傳報道很少。通過近距離接觸,我才逐漸知道他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很多鮮爲人知的事蹟。

一封公開信展現愛國激情和報國初心

朱先生的同事、原總裝備部科技委常任委員汪成爲院士有一天對我們幾位年輕秘書講,雖然朱先生話不多、平時很嚴肅,但他青年時期是很活躍的,並說在歐美同學會期刊上看到過朱先生回國時寫的一封公開信。我馬上聯繫查找,經多方詢問,在外交部檔案資料室找到了刊登這封公開信的《留美學生通訊》第三卷g期(1950年3月18日油印版)。這封信由朱光亞牽頭會同51名留美學者共同署名,開頭第一段話就充滿激情地寫道:“同學們:是我們回國參加祖國建設工作的時候了。祖國的建設急迫地需要我們!”然後,信中逐段分析了“學工的”“學農的”“學醫的”“學社會科學的”“學自然科學的”應該回去,最後大聲疾呼:“回去吧!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我們中國是要出頭的!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回去吧,趕快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我們!”這封信展現的愛國情懷力透紙背,現在讀來依然令人心潮澎湃,它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許多人受其激勵回到祖國。程開甲先生後來回憶說,他當時在英國留學,也看到了這封信,點燃了他選擇馬上回國的決心。通過這封公開信,我們才知道朱先生的歸國過程是這樣激盪人心,也體現了他的鮮明特點——善於組織大家一起幹!

在這封信裡,朱光亞誓言“把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回去訓練理工人才,推動中國的生產工作。回去普及科學教育,爲中國的科學打基礎。回去開創科學研究的環境,祖國需要我們!”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從1950年2月底回國至2011年2月底去世,在長達61年的歲月裡,他始終服從國家需要,先後在教育、科研、軍工等多個領域工作,始終不忘報國初心,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把滿腔的愛國熱情化作工作動力,在當時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不避艱險,勇於擔當,創造性地完成好了黨和國家交給的任務。

“兩彈”技術總負責人

許多同志包括一些領導同志看了媒體關於鄧稼先、于敏等科學家事蹟的報道後,都曾問我“朱光亞在‘兩彈’攻關中起了什麼作用、做了什麼貢獻”。朱先生在撰寫的回憶文章裡經常講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決策過程、同事們以及協作單位所做的工作,卻從來不談自己。

朱先生1945年8月畢業於西南聯大物理系,品學兼優,是當年唯一留校被聘爲教師的物理系應屆畢業生。1946年9月,朱先生受當時國民政府派遣進入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生院攻讀核物理專業博士。他成績優異,每門功課都是A,在世界頂級物理雜誌《物理評論》上發表了多篇文章,1949年底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表現出優秀的學術功底和發展潛力。回國後,他被北京大學聘爲物理系副教授。美國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多次揚言要對我國使用原子彈,引起許多人的擔憂和恐慌。朱先生以敏銳的眼光和豐富的專業知識撰寫了《原子能和原子武器》,先由北京大學油印發表,後來經修改擴充由商務印書館於1951年5月出版發行。1955年中央決定大力發展原子能事業,朱先生受命參與領導籌建北京大學物理研究室,培養新中國首批覈物理專業人才。1957年他被選派參加蘇聯援建的核反應堆建設工作,在與蘇聯專家接觸過程中,他的學識和才華深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塔姆院士的讚賞。在多崗位工作中,朱光亞展現了紮實的專業基礎、敏銳的科研洞察力、很強的組織能力和堅定的革命精神。

1959年6月,蘇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拒絕提供原子彈技術援助,中共中央決定自己動手,從頭做起,8年搞出原子彈。7月,經錢三強等人推薦和組織考察,年僅35歲的朱光亞被任命爲核武器研究所(後改稱院)黨組成員、副所(院)長,主管科學技術工作。

朱光亞非常善於把握方向、分解任務,在技術民主、多路探索基礎上及時集中拍板,確定技術方案、技術路線,調動千軍萬馬圍繞共同目標高速協調運轉。在全國各有關單位的大力協同下,他們攻克一道道難關,只用5年時間就取得原子彈技術突破。隨後,又僅用2年2個月實現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發展速度在世界各核大國中是最快的,朱光亞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技術核心和樞紐作用。他的作用和貢獻不是體現在某項具體理論或技術發明上,而是體現在把衆多才華橫溢、個性鮮明的科學家組織在一起,精心選擇主攻目標、準確分解任務、掌握各個方向的研究進程、從多種可能途徑中審慎決策等方面。當時國防工程中尚沒有行政、技術兩條指揮線的說法,實際上核武器研究院院長李覺履行了“兩彈”研製行政總指揮的職責,副院長朱光亞履行了“兩彈”技術總負責人、總設計師的職責。

1970年6月12日,經毛澤東主席批准,年僅46歲的朱光亞與錢學森一起被任命爲國防科委副主任,錢學森分管導彈武器與航天技術,朱光亞分管核武器與核技術。這是對他在“兩彈”研製方面所做貢獻的充分肯定。此後,他長期領導我國核武器發展,堅持有限目標、先進技術的發展原則,把有限經費用到刀刃上,每一步都跨上一個新臺階,走出了一條投入少效益高的中國特色核武器發展道路。原總裝備部與核武器研究院的領導同志評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我國鑄造核盾牌的偉大工程中,核試驗的每一次成功,都傾注着朱光亞同志的心血和汗水;核武器發展的每一點進步,都凝結着朱光亞同志的智慧和決心。”“回想我們核武器發展的每個關鍵時刻,朱主任一直處於高層科技決策的中心,無論發展戰略的科技決策,還是核武器研製和核試驗中關鍵技術問題的決策,他都起到了指導人和主心骨作用。”

高技術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和領導者

“863計劃”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啓動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4位老科學家聯合上書鄧小平同志,推動實施該計劃的故事廣爲人知。其實,朱先生在其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1983年美國公佈“星球大戰計劃”(SDI),朱光亞會同國防科工委科技委的其他同志,迅速組織包括4位老科學家在內的國防科技領域專家召開了一系列研討會研究對策,然而受經費限制,提出的許多措施建議無法得到安排落實。隨着蘇聯、歐洲、日本等國家紛紛推出自己的高技術研究計劃,大家心裡非常着急。1986年3月,王淦昌、陳芳允等與朱光亞商議,決定以4位科學家個人的名義給中央領導同志寫信,建議採取強有力措施。鄧小平同志做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後,朱光亞代表國防科工委與國家科委負責同志一起,組織各方面專家迅速研究制訂了《“863”計劃綱要》報黨中央國務院批准,並具體負責指導其中兩個領域的實施。他非常注重把準方向定位,有所爲有所不爲,從衆多高技術羣中選擇對增強綜合國力和國家安全具有全局性重大影響的高技術,予以重點支持。他很重視基礎研究、發展路徑研究,具有很強的一抓到底的戰略定力。經過持之以恆的努力,在退出領導崗位時,他負責指導的兩個高技術領域幾乎從零基礎起步,加速發展達到了令各國尊重的世界先進水平,培育了多種“殺手鐗”重器,取得了舉世矚目重大成就。

嚴謹務實精神的典範

將戰略層次的深邃思考和科學家的嚴謹、縝密結合起來是朱先生特有的工作風格。在他的語言裡從來沒有“大概”“可能”這樣模糊不清的字眼,不清楚的事情寧可不說,見過他的人都有“朱光亞很少說話、不輕易表態”的印象。他在領導核試驗工作中,始終貫徹周總理“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方針,消除風險隱患,確保核試驗的圓滿成功。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注重實證,從不盲目跟風。擔任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期間,他始終堅持嚴把院士入口質量關,注重院士思想作風建設,組織制定院士道德規範,並以身作則倡導良好風尚。

朱先生功勳卓著而又不事張揚,默默做了很多大事,限於篇幅本文只略記一二。“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是朱先生等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的深刻寫照。他的淵博知識、深厚造詣、淳厚人品和淡定境界,體現了科學大師的卓越風範;他的優秀品質是愛國主義、科學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最好結合。當前,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進程中,我們要向朱先生等老一輩科學家學習,接好前輩的接力棒,跑出無愧於新時代的好成績,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原文發表於《秘書工作》雜誌2019年第8期,作者陳如標曾任朱光亞同志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