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健康》腦專家也好奇!7旬翁大腦年輕15歲的秘密
大腦年齡也可以檢測出來!腦年齡與實際年齡差異,可能與失智風險相關。(示意圖/Shutterstock)
根據2021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推估,全球約有5500萬名失智症患者,但高達7成5未被診斷出來。以臺灣數據來看,65歲以上民衆,每4人就有1人有輕度認知障礙傾向,其中至少有一半會演變成失智。「認知改變」是失智的前兆,但多數人會因爲症狀不顯著而錯失治療良機。如果大腦也能檢測出「年齡」,對減少失智重症絕對有超前部署的功效,逆轉腦齡有可能!
臺大醫學院醫療器材與醫學影像研究所曾文毅教授指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生物年齡,可以透過檢驗方式取得數據,像是肌齡、骨齡、血管齡、心臟年齡等。這些生物年齡不一定與實際年齡相關,但與生理健康有密切關聯。曾文毅教授強調,「大腦年齡」如果也可以檢測出來,就能預測未來失智風險。
●失智潛伏期恐長達20年 腦齡與實際年齡差異助早期篩檢
曾文毅教授表示,透過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掃描大量健康受試者的大腦後,就能透過大數據,逐漸建立大腦年齡的模型,並用以預測任何一個人腦的腦齡。
曾教授與研究團隊發現,失智症風險因素與智力下降的程度,皆與大腦年齡差(brain age gap, BAG)有關。也就是說,「雖然腦年齡偏高不等於一定會失智,但如果腦部年齡比你的實際年齡高很多的話,未來失智的風險就可能大增。」
●腦齡差能逆轉嗎?專家實證這些改變 腦齡降了5歲
當檢測腦年齡後,發現比實際年齡老化許多,是否就決定了日後絕對走向失智的命運?曾文毅教授指出,先勿驚慌,因爲以他自己的例子來看,逆轉腦年齡並非不可能的事。
雖然臨牀醫學已知,一旦確診失智,大多會進入不可逆的快速退化病程。但國外醫學實證研究也顯示,如果提早得知有罹患失智風險、在還未真正進入病程前,由專業醫師指導追蹤保健,就能延緩退化甚至逆轉,重點是:需要能客觀評量失智風險的方法。
長年浸淫在醫學影像科技中,曾文毅教授用腦的程度絕對不少,但他透過檢測卻發現,自己在「事件記憶網絡」這項目的腦年齡,比實際年齡老了8歲,曾教授對這個數據震驚不已。
爲了不要走向失智的深淵,曾文毅教授決定從改變飲食習慣、開始運動、調理作息等步驟,確實做起。他徹底執行777+2的生活準則,並且避開各種傷腦的習慣,1年過後再做檢測,原本老化區塊的數字明顯變好,比前次檢測少了5歲。
(圖/曾文毅教授提供)
(資料來源/臺大醫學院醫療器材與醫學影像研究所曾文毅教授 圖/中時新聞網陳友齡製圖)
「在大腦退化前期,護腦的事做對了,想逆轉腦齡或延緩退化,絕對有希望。」曾教授指出,透過檢測取得腦年齡分析報告後,專家就可針對個人不足之處提出具體調整措施,包括心智飲食(MIND diet)、睡眠、有氧運動、紓壓等,都是已經證實有效的方式,可提供個人化的具體改善建議。
●75歲阿伯腦年齡年輕15歲 專家也好奇:5大原因讓腦齡回春
曾教授提到,曾經遇過一位75歲的長者來做腦年齡檢測,結果長者的腦齡比實際年齡整整年輕了15歲。他好奇探問受測者的生活方式後發現,腦齡年輕的關鍵,包括正向樂觀、良好的社交生活、喜歡動腦、運動、充足睡眠等,受測者都在生活當中身體力行,難怪腦齡如此年輕。
要提醒的是,由於大腦功能是「用進廢退」,因此越常學習新知、與人交流,大腦就越能夠保持在最佳狀態。但用腦不等於煩惱,創造型思考可以健腦,「煩惱、焦慮」類的思緒卻很傷腦。如果發現自己常陷入情緒糾結的泥淖中,一定要提醒自己適時釋放壓力,或是讓大腦充分休息、放空,都是幫助逆轉腦齡、維持大腦良好運作的具體生活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