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 山水米違規18次竟不罰
前言:掀起臺灣有機稻米風潮的泉順食品「山水米」,被查獲使用廉價越南米充當臺灣米。不肖業者行徑固然令人搖頭,但是身爲監管單位的政府部門到底管了什麼?爲何讓臺灣食品安全管理出現大漏洞。
到底什麼食物是真的?
標榜天然無添加的胖達人面包卻使用人工香精;而掀起臺灣有機稻米風潮的泉順食品「山水米」,被查獲使用廉價越南米充當臺灣米。不肖業者行徑固然令人搖頭,但是身爲監管單位的政府部門到底管了什麼?爲何讓臺灣食品安全管理出現大漏洞。
根據檢方估計,已經超過四千噸的「假臺灣米」被消費者吃進肚裡。一九七九年創業的泉順食品,原本只是一家小型碾米廠,九七年成立「山水米實業」進軍量販通路商後,事業才急速擴張,目前已是全國前三大糧商。
山水米十年前率先引進對環境衝擊較小的「鴨間稻」(利用雜食性鴨子吃掉田裡的害蟲和雜草,排出的糞便做肥料),廣受各界注目,也打響了「有機好米」名號;近年則透過建立產銷履歷、接受有機認證,塑造優質企業形象,麥當勞、摩斯漢堡、統一超商、吉野家等連鎖食品業者,都曾選用山水米產品。
打着「以最好的品質,開創米食新文化」經營理念的山水米,近年曾多次遭消保團體質疑販售劣等米,但皆未引起廣大回響;這次被踢爆以越南米混充臺灣米,多年商譽毀於一旦。董事長李東朝一句「我不是最多的」,更讓糧商同業人人自危。有業者感嘆,國人食米量正逐年下降,泉順這次爆出醜聞,勢必讓日益萎縮的米糧市場雪上加霜。
檢調大動作搜索之後,農糧署署長李蒼郎也出面痛批,泉順兩年內共有十八次被抽驗不合格紀錄,卻始終未被開罰,行徑囂張;然而農糧署也承認,市售包裝米的例行監測,一般僅檢驗標示及品質,不會鑑定白米來源。也就是說,農糧署對不肖業者可能以外國米混充臺灣米牟利的行爲,完全不設防。
農糧署每季固定抽查兩百五十件市售包裝米,檢查項目包含標示、品質、品種三大項。標示部分,是檢查米糧包裝上,是否依《糧食管理法》規定,以中文明確標示品質規格、產地、重量、碾制日期、保存期限等資訊,若標示不清或漏標即爲不合格。
品質檢驗則是拆封鑑定米粒的白粉質粒、碎粒、異形粒、夾雜物等成分,是否符合包裝上的標示等級;若包裝宣稱「一等米」,鑑定結果卻是二等,即視爲品質不符。品種部分,只針對包裝上載明「臺?九號」、「花蓮二十一號」等米種的商品做檢驗,若包裝僅標示「臺灣米」或「混合米」,就不須檢查品種。
根據農糧署資料,自二○一一年以來,共有三十五家廠商因「品種」不合規定,被勒令限期改善,但其中並沒有以外國米混充臺灣米的案例。
對於抽驗項目不包含白米來源,李蒼郎的解釋是,來自越南、泰國的白米,外觀與臺灣米差距很大,若業者有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絕對逃不過檢驗人員的法眼;若包裝標示爲混合米,但外國米比率明顯過高,檢驗人員也會主動採樣送往品種資料庫比對成分。
李蒼郎再次強調,過去從未發現以外國米混充臺灣米的案例,實在是泉順食品的行徑太誇張。
然而,有業者質疑,農糧署稱過去沒有外國米混充案例,根本是粉飾太平,有意推卸責任。臺灣區稻作協會前理事長翁良材表示,臺灣自○二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每年都須開放定額外國白米進口;依WTO協議內容,進口白米一律只能進入食品市場,「全臺灣十萬多噸的進口米,有六成都被泉順吃下來,這些進口米都到哪裡去了,農政單位說得清楚嗎?」
翁良材直言,不肖業者以劣質外國米混充臺灣米銷售,賺取數倍價差的問題,業界時有所聞,政府單位從未嚴格取締;不禁讓人懷疑,農糧署是否因爲與糧商有不當利益掛鉤,稽查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臺灣消費者保護協會○九年抽驗市售白米,就曾發現山水米外包裝標示臺灣生產,內容物卻包含糯米與比率相當高的泰國米,可見外國米混充臺灣米的傳言並非空穴來風;相較之下,農糧署宣稱的「過去未有類似案例」,也就更難令人信服了。
不願具名的官員指出,質疑農糧署與糧商間有不當利益掛鉤並不公平,但官方常須仰賴糧商協助,雙方保持良好互動卻是不爭的事實。例如這次泉順混充米事件查證屬實後,農委會內部曾有人認爲「情節重大」,建議直接祭出停業或撤照處分,但最後未獲採納;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就是,泉順穀倉替農糧署代儲了大批公糧,一旦遭撤照,農糧署難以立即另覓儲存地…【全文請見今週刊872期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週刊872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