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臺灣不應只滿足於AI兵工廠角色
AI示意圖。 路透
近期OpenAI執行長奧特曼在其部落格發文,一方面維持其對AI發展前景的樂觀,認爲「超級AI有可能在未來幾千天內問世」,AI技術的進步將使未來幾代的人們,能完成前人認爲不可能的事;另一方面,奧特曼也認爲在AI發展的過程中,如何降低算力成本與建立AI基礎設施,是至關重要的議題。
奧特曼所提出的超級AI願景,除了持續帶給各界對於AI技術與應用的想像空間外,其對於AI基礎建設的倡議,也與輝達的超級銷售員黃仁勳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認爲各國應該積極建置AI訓練與應用所需的算力基礎建設。確實在生成式AI風潮下,雖然AI軟體與應用業者尚未見獲利,但各界陸續投資算力基礎建設,使得AI硬體供應鏈業者,從上游的晶片供應商如輝達、AMD,半導體制造業者如臺積電(2330),下至伺服器業者如美超微電腦、鴻海、廣達、緯創等,皆已顯著受惠。
臺灣因在半導體與伺服器產業的長期經營,在晶圓代工先進製程與伺服器產業皆具全球領先地位,且具高市佔率,成爲各國發展AI技術與應用時不可或缺的兵工廠、軍火庫。也因此,當各界積極布建資料中心等算力基礎建設時,除了輝達、美超微等美系業者外,臺灣的半導體與伺服器關連產業獲益甚多,即便在全球景氣低迷之際,相關上下游產品的熱絡仍帶動我國外銷訂單持續增加。
但正如奧特曼所表示,未來AI普及率的提高,有賴相關算力基礎建設的成本持續降低,讓使用AI應用的價格能夠更爲親民,進而推動AI應用更爲普及。觀察未來的AI,恐怕就像當今的網路一般,必須是無所不在的,讓使用者在可負擔的成本下隨手可得。要達到這樣的理想狀態,算力資源的普及確爲發展關鍵,如若AI基礎建設不足,AI甚至會引發國家、社會、產業間的數位落差。
在國家競爭上,將因AI基礎建設投資的規模經濟,造成強者愈強,贏者通吃的局面;在產業競爭上,也會形成資本層面的競爭,造成大者恆大的形勢,甚至形成新創業者的進入門檻,造成產業的不均衡發展;在社會中,更會導致經濟、知識能力差異衍生的數位落差,失去數位經濟發展時的包容性。當如奧特曼所言,AI可能成爲只有富人才能使用的工具時,若AI又已成爲影響個人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恐將造成富者益富、貧者益貧的狀態,甚至形成新的社會弱勢族羣。如此一來,社會上恐將出現對AI技術與應用發展的疑慮,而產生髮展阻力。
臺灣在全球各國推動AI基礎建設普及一事上,可以扮演極爲關鍵、重要的角色。但當我們正積極以AI兵工廠的角色,從供應端協助各國推動AI普及化發展的同時,我們國家的AI基礎建設藍圖爲何,更值得各界積極投入構思。當各國積極爲了AI發展而採購相關基礎建設所需的硬體設備時,臺灣又採購、布建了多少基礎建設?當我們在供應鏈中保持領先地位時,臺灣在AI應用環境的建置、優化,甚至是數位基礎建設韌性的強化,更值得各界關心、思考。
尤有甚者,AI的基礎建設絕對不會只有算力建設,還包括自主的AI模型、網路通訊環境,以及影響AI模型訓練中最重要的資料,還有取得相關資料和AI應用時所需的法規環境。當歐、美、日、中等領先國家,從不同角度積極推動AI相關軟硬體與法規基礎環境的建構,甚至搶佔國際話語權時,我國的AI發展策略應有更積極全面的思考,不但扮演供應鏈中軍火庫、兵工廠的關鍵角色,更能進一步延伸、提升至國內的整體應用環境與AI基礎建設,打造更爲全面的AI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