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之源 代代相傳 | 不負人民篇

(原標題:精神之源 代代相傳 | 不負人民篇)

編者按】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偉大建黨精神。“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成功密碼

初心易得,始終難守。新徵程上,我們更要以偉大建黨精神爲指引,爲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不懈拼搏。央視網特別策劃推出系列文章《精神之源 代代相傳》,與您一同感悟偉大建黨精神,汲取前進力量

7月1日,天安門城樓,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講話全篇出現86次“人民”,貫穿堅定的人民立場,蘊含深沉的爲民情懷

5天后,7月6日晚,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視頻連線方式舉行,峰會現場播放暖場大片《攜手,爲人民》。

爲人民,正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過百年輝煌歷程的重要“執政密碼”。

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回望百年,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執政爲民始終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

“衣無冬夏,僅破麻袋一片,遮其下體。夏則赤膕蓬頭,各以破袋一隻復其首,若富翁之戴風帽然……有終日不得一飽者,亦有兼日而食者,飢餓難忍,則潛至巷尾常於垃圾堆中,拾取人家所棄之腐魚臭肉……”1920年9月,陳潭秋在《漢口苦力狀況》一文中悲憫地寫道。次年,他作爲武漢代表參加了中共一大。

關於一大的召開,黨史大家胡喬木同志曾寫過這樣一段話:一大開過了,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連報紙上也沒有一點報道。但是,中國的偉大事變在實質上卻開始了。

與以往中國其他政黨和政治組織不同,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爲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確立起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曆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歷史

從在獄中寫下《清貧》的方誌敏到以“潛績”默默奉獻人民的谷文昌,從“心裡始終裝着人民”的焦裕祿到“一腔熱血灑高原”的孔繁森,從“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的楊善洲再到“堅持戰鬥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黃文秀……他們都在用自己實打實的行動回答着“我是誰、爲了誰、依靠誰”。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爲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

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總書記再次強調:“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慼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而這,也正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我們黨百年來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進行的一切鬥爭、作出的一切犧牲,都彰顯了對人民的摯愛

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走過百年,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堅定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全體中國共產黨員!黨中央號召你們,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永遠保持同人民羣衆血肉聯繫,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繼續爲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懈努力,努力爲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

7月1日,總書記的鏗鏘話語,在天安門廣場久久迴盪。

一切爲民者,則民嚮往之。總書記說,以史爲鑑、開創未來,必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爲美好生活而奮鬥。

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我們也必須時刻準備付出更爲艱鉅、更爲艱苦的努力。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將用3個五年規劃期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用3個五年規劃期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十四五”規劃是踏上新徵程的“啓航”規劃。

2020年8月,“十四五”規劃編制的一個“首次”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通過互聯網向全社會廣泛徵求意見建議。10余天時間,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101.8萬條。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網上意見徵求活動作出重要指示:“廣大人民羣衆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廣泛而具體,充分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們國家奮進的力量。”

2021年3月11日,人民大會堂,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決議。

規劃綱要通篇貫徹“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20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中,7個涉及民生福祉,佔比超過三分之一,爲歷次五年規劃中最高。

一幅未來5年和15年我國發展的宏偉圖景呈現在眼前。

無論是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還是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歸、民力所聚,我們的事業必將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