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晚期肺癌標準療法 燃治癒希望
在「肺心爲你接軌國際,局部晚期肺癌治療新策略」圓桌會議當中,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右起)、臺中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曾政森、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任蔡鎮良、臺大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臨牀副教授廖唯昱、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主任柯皓文、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醫學中心主任陳崇裕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等專家共同出席與會,並提出精闢觀點。記者林俊良/攝影
近年來,在健保支持下,晚期肺癌患者逐漸補齊治療缺口,而第三期局部晚期不能開刀的病患,卻隨時面臨復發風險,又以無基因突變者的健保用藥受限最多,治療處境相對弱勢。多位肺癌治療專家呼籲,這羣患者的治療具急迫性,應以治癒爲目標,降低復發、延緩疾病惡化是關鍵。研究顯示,患者在化放療後接續一年鞏固性免疫治療,五年存活率達四成,且降低四成五疾病惡化、近三成的死亡風險,是延緩患者進展到第四期的「最後一道防火牆」。
專家籲跟上國際指引
「癌症死亡率降低,不等於疾病治癒,病患雖存活,可能還是受疾病復發之苦!」日前癌症希望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攜手舉行的「肺心爲你接軌國際,局部晚期肺癌治療新策略」圓桌會議上,臺大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廖唯昱發出肺腑之言,他指出,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的診治十分複雜,卻面臨健保給付空窗。一般認爲患者進入第四期就有許多藥物有健保給付,但局部晚期病患除了化療、放療,其他療程就缺乏健保有效治療選項。
廖唯昱分析,根據二○二二年一項發表於「臨牀腫瘤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的研究顯示,當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不可手術,且沒有EGFR、ALK等基因突變的病患在化放療後接續一年鞏固性免疫治療,追蹤五年發現,大約三分之一的病患不僅存活下來,且沒有復發,這代表患者有治癒的可能,這纔是治療的目的,也才能真正對患者、節省後續醫療支出有助益。
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任蔡鎮良指出,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完成化放療後,接鞏固性免疫治療是首選治療方案,且列爲Catagory 1(證據等級高)。目前其他先進國家如英、加拿大、日、韓也都比照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給付,臺灣健保給付仍和國際有落差。
用藥納健保減輕負擔
「局部晚期肺癌的治療,需要多專科團隊,也不只一種治療方式!」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主任柯皓文援引醫院內部統計指出,與採取一、兩種治療模式相比,採取三種以上治療方式的病患,存活率較高,不過在臨牀上,不少病患因健保限制,無法順利取得用藥,像有位飛官病患,因有家庭要養,也無力負擔昂貴自費藥物,目前正持續接受化放療,以求一線生機。
以日、韓、新加坡來說,目前化放療後的鞏固性免疫治療已有健保給付,但病患需部分負擔。臺中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曾政森期盼,臺灣可依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將鞏固性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病患經濟壓力纔會大爲減輕。會中多位專家也認爲,局部晚期病患在化放療後接續一年免疫治療,已是國際多年公認標準療法。此外,早期及局部晚期肺癌治療已往個人化精準治療趨勢前進,健保需儘快補足治療缺口。
痊癒才能省醫療成本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醫學中心主任陳崇裕說,即使是局部晚期肺癌病患,也有機會可以治癒,癌症治癒後,病患可迴歸原本職場,像四十歲到六十歲族羣,治癒後可有生產力,有助整體社會勞動力提升。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強調,癌症病患的生活品質、後續醫療成本、家庭照護成本等也須納入健保給付考量,當着眼於長期效益評估後,才能讓病患擁有更多可治癒的機會,從病患、病患家庭到整體醫療資源的配置,方能朝健全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