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啓建成文化強國新徵程
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開啓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同時也開啓了建成文化強國的新徵程。
現代化目標的重要內容
文化是極其重要的人類現象。廣義上的文化,是指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活動及其成果的總和,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大類。當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包含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代代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包含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羣衆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當今世界,文化已越來越成爲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強大與否,既取決於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同時也取決於文化實力、科技實力、精神實力。文化雖“軟”,但如水銀瀉地,滲透於國家架構的方方面面,對國家硬實力起着加固的作用,同時,自身也起着塑造形象,擴大影響、促進共識、博弈合作的作用。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現代化。我國現代化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就是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就是文化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文化的現代化作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容之一。早在1954年,毛澤東同志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開幕詞中,就曾提出把中國“建設成爲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1997年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2011年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正式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012年的十八大要求“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2017年的十九大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在五中全會召開前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四個重要”對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作了精闢概括,這就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交匯點上,對“十四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開啓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五中全會的《建議》把“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包含在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內。這是自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
所以,在“十四五”規劃和到2035年的遠景目標中,建成文化強國是一個重要的領域,也是一個重要的目標。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一起,緊密聯繫、互相促進,構成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我們已經確立了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十四五”規劃的開始實施,不僅意味着開啓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也意味着開啓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徵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同時也是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徵程。
邁開建設文化強國新步伐
從“十四五”時期開始,我們將進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文化強國的建設,也將由此進入新階段、邁出新步伐。
《建議》規定“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5年前,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兩個規劃相比較,“十三五”規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規劃,對文化建設的主要方面提出了比較具體的要求。“十四五”規劃是邁開建設文化強國新徵程的規劃,是到2035的三個五年規劃中的第一個規劃。“十四五”規劃的目標既高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又處於向基本實現現代化過渡的過程之中。雖然無法作準確的量化,但通過使用的詞彙可以看出,兩者既有連續性,又有一定的差別。如,“十三五”的目標是“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十四五”的目標是“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即在“顯著提高”的基礎上又有“新提高”。同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爲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在“十四五”中發展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而“中華文化影響持續擴大”,則發展爲“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邁開建設文化強國新步伐,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這是文化建設的靈魂問題、方向問題、底氣問題、指導思想問題、關鍵內容問題。
邁開建設文化強國新步伐,就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實現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統一。旗幟是方向、是道路;民心是基礎、是根本;新人是傳承,是未來;文化是血脈、是智慧;形象是標識、是道義。開啓建設文化強國新徵程,就要在實現這些使命任務上作出更大的努力。
其中的形象問題,是當今中國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過黨的形象、國家的形象問題。中國的形象,是由中國自己的行爲舉止決定的,也是需要由外部世界認可的。形象好,我們才能得到外部世界更多的認可和理解,也纔能有更好的國際環境。文化對於樹立這樣的形象發揮着重要作用。文化的先進還是落後,價值體系和道德法律的先進還是落後,對於贏得世界尊敬、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至關重要。加強文化建設,顯著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這將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也將有助於進一步樹立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
統籌三大重點任務
全會《建議》專門用一個部分對文化建設進行了部署,提出了今後5年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部署了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文化與文明緊密聯繫。文化發展的積極成果和水平,就是文明。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不斷深化對人類文明的認識,先後提出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形成了“五位一體”的戰略佈局。社會文明可以在狹義的範圍內使用,也可以在廣義的範圍內使用。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無論廣義還是狹義,都是文明發展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不斷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是現代化進程中帶有根本性、長期性的任務。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要進一步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爲規範,使中國在社會文明程度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建議》對如何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作出了新的部署,要求做好一系列工作,實施一系列工程。其中有的是原已部署和開展的,要繼續堅持下去。有的是新提出來的,則要抓緊落實和推進。明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按照《建議》要求,我們要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鬥中形成的偉大精神。網絡在中國的快速發展,爲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了新的更廣闊的平臺和更便捷的工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就要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認真研究網絡文明的發展規律,科學掌握網絡文明建設的主動權。
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小康社會是全體人民共建、共享的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是全體人民共建、共享的現代化。全會《建議》確立的重要原則之一,是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始終做到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建設文化強國,同樣既要依靠人民,又要服務人民。文化產品的專業化水平比較高,建設和享受的層次也不一樣。但總體上,必須着眼於爲最廣大人民羣衆服務。所以,《建議》不僅要求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而且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
爲此,《建議》強調要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並對各個領域的文化建設、文化服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建議規定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羣衆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同時,又要實施對中華民族有長遠影響的一系列工程,加強國家重大文化設施和文化項目建設,推進國家版本館、國家文獻儲備庫、智慧廣電等工程,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建議》明確規定要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令人鼓舞。
三是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不僅文化產品日益豐富,而且出現了一系列文化新業態、新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十四五”時期,我們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同時也要加快建設和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爲此,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的供給。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特別是隨着科技和文化消費需求的發展,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規範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建議》要求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這不僅將促進一系列新型文化產業的發展,而且能夠更大程度滿足廣大人民羣衆的文化需求。
在當今世界新形勢下,加強不同文明類型的對話和交流愈益重要。中國文化、中國文明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但正因如此,也就更需要主動交流,爭取外部世界更多的理解、信賴和支持。因此,要以講好中國故事爲着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提高國際傳播和文化交流的水平和效果。(作者系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